10月22日,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永顺县隆重举行。湘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武长,副州长李平,州政协副主席向顶天,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等出席开幕式,永顺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海波主持仪式。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李世愉,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以及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西藏、香港、台湾等全国13个省、市、地区和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共13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吉首大学、永顺县人民政府主办,由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承办。会议期间,举行了“土司文化遗产、土司文献与土司学研究,土司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治理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老司城发展”等专题学术研究座谈,采取主会场发言和分会场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就如何加强开展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研讨。
开幕式上,县委书记石治平致辞。石治平说,永顺是少数民族聚居县,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9%。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有商周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属楚,秦为黔中境地,汉为酉阳县,唐置溪州,五代十国时,溪州刺史彭士愁获楚国朝廷支持,建立土司统治制度,自此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溪州达800余年,1728年“改土归流”设府置县,1957年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县。这里有灿烂的文化。作为土家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毛古斯舞等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舍巴节、梯玛祭祀等古朴民风至今犹存,素有中国“毛古斯舞之乡”、“摆手舞之乡”的美誉。这里有丰富的资源。作为湘西州的旅游资源大县,除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还有芙蓉镇、不二门、小溪等12个“国”字号资源,以及“天下第一漂”“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2个4A级旅游景区。这里有红色的老区。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永顺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里还涌现出了李昌、李烛尘等一批投身革命和建设的杰出人物。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和老司城更是这片热土上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老司城是古溪州第十二代土司以后的溪州治所,史书有“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土司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创造,是联系中央王朝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民族治理思想影响深远,特别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至今犹存。开展土司文化研究不仅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对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对永顺进一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诚挚期望各位学者通过此次研讨会,广泛汇聚研究成果,切实加强交流沟通,充分激荡探源灵感,为中国土司文化研究贡献智慧、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中国土司文化研究迈向新台阶。
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方铁向永顺县授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李良品发出了向永顺县“中国土司文化资料库”捐献图书资料的倡议。
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族群管理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土司制度推行地区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各界学者高度关注,形成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据统计,我国古代有各级大小土司1700余家。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级别最高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是溪州彭氏土司司治的地方,是土司时期西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始建于910年,历经五代、宋、元、明、清九个朝代,止于1728年清“改土归流”,历时818年,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牵头、联合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代表“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灿烂的人类文明得到了全球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