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砂坝镇茶叶发展情况简介
永顺县砂坝镇茶叶发展情况简介
一、基本概况
1、建制沿革
砂坝,土家语是“杉卡”,意为“杉树多的地方”。砂坝镇古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为黔中郡,汉改武陵,唐为溪州,自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一直是彭氏政权的世袭领地,后属永顺府管辖。解放初为砂坝乡,1956年立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2002年5月撤乡建镇,2005年撤乡并村,把原官坝乡、桃子溪乡、砂坝镇合并为砂坝镇,下辖3个居委会,9个村民委员会,106个村(居)民小组,5766户,28504人,全镇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8447亩,农业用地中的稻田面积21181亩。
2、位置
砂坝镇位于东经109°56′~110°1′,北纬29°4′~29°22′,属武陵山区、亚马逊带和高发酵带。位于永顺县东北部,东接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镇,西壤毛坝乡,南连塔卧镇,北靠桑植县上洞街乡、利福塔镇。省道S230贯穿全境,距永顺县城54公里,距州府吉首145公里。
3、自然资源
境内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区,山脉由东南向西北走向,主要山峰有万灵山、蟠龙山、青龙山等。地面一般在海拔20~40米,最高点万灵山920米,最低点桃子溪村桐木坪380米。最大河流砂坝河自元卡村出境,由东南而西北,经官坝居委会田谷垭,入注澧水,境内河道长10.5公里。土壤多为紫色砂页岩、板页岩发育成的黄红土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有少量盐砂土。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年平均28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山上多松、杉、柏、杂等树,林丰木茂,植被多属于马桑、蕨、葛类、白茅和艾草之类。动物主要有野猪、蛇、野兔、金鸡、野鸡、松鼠等。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铁矿,集中分布在细砂坝村一带。
二、茶叶发展的优势
1、适宜的自然条件。一是气候条件。砂坝镇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日照时数为2400 小时,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境内多山,无霜期270天左右,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土壤肥沃,四周森林茂密,远离污染,极适宜于茶叶生长,而且远离市镇、工厂,无环境污染之忧,有利于实施有机茶生产。二是土壤条件。全镇耕地面积38617 亩,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供茶叶发展,成土木质大都为紫色砂页岩、板页岩、石灰岩发育成的黄红土壤,土壤地质良好、肥沃,富含硒,是建立生态有机富硒优质茶品基地的理想之地。三是生物资源条件。生物资源丰富,致使自然界存在着害虫的大量天敌,对茶树的生长发育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为建立优质良种茶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完善的基础条件。一是方便的交通。S230省道贯穿砂坝全境,新拟建的S305从境内通过,正兴建的黔张常铁路利福塔站及张桑高速利福塔站互通距镇15公里,镇内村组公路相互连通,为我镇茶叶外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二是充余的劳动力。由于产业发展相对之后,我镇很多剩余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若茶叶基地建成,为农民提供了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会回来发展,劳动力很充足。三是较好的技术力量。砂坝镇现有茶园8000余亩,茶厂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群众对茶叶的栽培、加工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三、茶叶发展的现状
1、 茶叶发展的历史。目前发现的茶树最大有小碗的碗口粗。高楼李氏家族自明朝由怀化沅陵躲避战乱迁到砂坝蟠龙山就发现有野茶。解放前,1920年至1948年,有小规模种植茶叶,解放后50年代至60年代广泛种植茶叶,1972年以后知青大规模种植的茶,砂坝镇境内建成了蟠龙山、万灵山、大岩板、倒上坡等茶场,总面积万余亩,其中蟠龙山茶场规模最大,面积1800余亩,1978年砂坝镇建红翠茶厂,上山下乡知青130多人在盘龙山茶厂工作,生产红翠茶,产品营销全国各地,并享有名气。1996年,因市场经济低迷和其他原因该茶厂停产倒闭。
2、茶叶生产加工的现状。近几年来,由于自治州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砂坝镇又建立了几家加工名优茶和大宗茶的茶叶加工厂,如高楼茶厂(成立于1982年)、久香茶厂(成立于2005年)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