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2012年农民收支增长较快
农民收入问题是农业与农村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事关全局。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现对我县2012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收入变化的因素,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实现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从总体上看增长较快,每年增长率都在2位数。主要是农业产业化步子加快,畜牧养殖、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商品率稳步提高,烤烟生产再创佳绩。2012年我县农村人均经济总收入4865元,同比增长10.19%;农民人均纯收入3963元,同比增长16.32%。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林牧渔业对农民增收的基础贡献作用依然较大,但比重不断下降。
2012年我县人均农业总收入1807元,占人均农村经济总收入4865元的37.14%,分别比前两年下降14.99%和8.55%;农业的人均纯收入136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63元的34.32%,收入的比重分别比前两年下降20.57%和10.56%。虽然我县农业占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绝对量仍然较大,农业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
工资性收入是构成我县农民收入的主体。多年来,我县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农业机械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种植业劳作时间相对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提高。2012年工资性收入达到1856元,分别比前两年增加624元和1145元。从外出务工分布区域看,外出务工呈现逐步向本县、本乡“回流”趋势,以2012年为例,在我县行政区域内打工收入已经占全部工资性收入的58.08%,这一方面是由于外出务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县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吸引了更多的外出务工者选择就近从业。
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也在相应地增长。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每百户农民拥有耐用消费品数为:洗衣机36台,电冰箱40台,热水器4台,自行车8辆,摩托车32台,固定电话20部,移动手机174部,彩电101台,照相机12架,家用计算机4台。2012年我县农村人均总支出4655元,同比增长6.4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3元,同比增长19.10 %,其中的八大消费支出呈七升一降趋势。
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消费品、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分别为2369元、167元、154元、206元、154元、91元、49元,同比分别增长18.39%、43.97%、33.91%、32.90%、21.26%、10.98%、11.36%。居住消费支出154元,同比下降7.78%。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各种惠农措施的出台,农民人均收入将会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实现稳定高增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因素也将明显增多。就目前来看,农民增收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点:
(一)财产性纯收入绝对量依然较小。
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财产性纯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增长潜力最大的部分。财产性纯收入的提高对于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维护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积极引导“藏富于民”的政策下,财产性纯收入理应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我县2012年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为1.54元,仅占当年纯收入比重的0.04%。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量和所占份额成为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调研,我们发现影响财产性收入的因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局调整了财产性收入的组成,将原属于财产性收入的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补偿转入非收入现金所得板块,不再计入纯收入。二是我县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涉农的财产性收入不高,资产性收入偏低,民间投资渠道较窄。三是农村财产流转不畅,小农经营思想依然束缚着农民的心灵。
(二)农民增收途径狭窄有待扩宽。
从前面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在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的状况下,农业生产对纯收入的贡献成逐年减少的趋势,这符合当前发展的趋势,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一产业纯收入的占比可以降低,但增加额不能降低。这需要各方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发展附加价值较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此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也包括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就业技能、资源和市场约束、发展空间等问题。
应该说,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分析农民增收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认为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为龙头,多策并举,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要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抓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二是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更多的农民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妥善处理好企业、基地、农民三方利益关系,让农民在产业化中真正得到实惠,不让农民为卖不出农产品而发愁。
(二)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监管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物价管理,坚决打击随意抬价、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对接。要实现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服务和管理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做好培训与就业的对接。通过就业管理服务体系,营造求职有渠道、培训有途径、就业有政策的和谐就业环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就业服务网络实现非农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