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探析
永顺县位于湘西自治州北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土面积381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七位),下辖30个乡镇32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3.57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7.1%。2012年我县实现文化增加值14284万元,比上年增加1.3%,占GDP的比重为3.45%。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强县”会议精神,坚持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现对文化产业作一探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争取资金,争取项目,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重点、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目前,我县正在开展调研,着手编制《永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永顺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建设体系,以规划引领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二)产业发展增速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以来, 全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71个,其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1家、广播电视电影服务7家,文化艺术服务49家,网络文化服务3家,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71家,其他文化服务7家。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29家,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4家,其中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8479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4.3%,相关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5805万元,与上年同比减少13.1%。(由于2011年与2012年指标口径有变动,一些行业不再列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造成文化服务增加值增速不高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甚至出现下降)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门类逐趋齐全。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形势,我县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烟花制造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民族工艺品制造业为中坚,现代传媒业、印刷发行业、民族演艺业、艺术培训业为补充的多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文化产业资源的互补。国有资本在广播影视领域优势明显,民营文化企业在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民族工艺品等领域发展较快,其中民族工艺品业发展尤为快速,全县从事民族工艺品经营开发企业发展壮大到60多家,2家烟花制造企业年创产值都过3000万元。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社会效益逐年放大。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2年,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出29613万元。同比增加22.2%。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效益逐年放大,全县涌现出一批寓教于乐、社会影响俱佳的舞台剧目、出版和广播电视艺术精品。近年来在全州宣传文化奖评选中我县有多件作品荣获大奖。《土家族毛古斯—打溜子》代表湖南省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梯玛调·毕兹卡的谷神歌》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三等奖,《北魏石刻》获全国蜡染工艺特等奖,少儿群舞《团拢来》在湖南省艺术节上荣获金奖,大型土家族歌舞史诗《溪州魂》参加全州第二届新剧目会演获创作金奖。图书馆、纪念馆、风光馆“三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有20多万人次免费参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演出60多场次,放映公益电影3800多场次,10多万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大餐。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毛古斯”、“舍巴节”等已成为州内外较有影响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
(五)抓实三项基础工作,推动产业有序发展。一是做好文化产业布局和项目设计筛选及科学论证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论证,确定了“一城二带五园”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一城”是建设民族文化城,“二带”是开发建设猛洞河流域文化旅游风光带和依托交通干线形成的旅游精品线文化产业带,“五园”是老司城土家文化生态园、芙蓉镇文化创意产业园、塔卧红色精神瞻仰园、不二门人文宗教体验园、小溪自然生态休闲园。二是做好建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库工作。积极对接省州文产办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年初申报了5个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和1个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同时,以永宣发〔2012〕16号文件对建设“全县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库”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六)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平台不断夯实。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农家书屋3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包括县支中心和1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213个村级服务点。实施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城乡联网三大工程,建成城乡电视光缆主干线333公里,覆盖人口40多万,广播电视覆盖率85%以上,其中农村电视网络干线260公里,联网乡镇24个。加大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扶持力度,扶建民间业余剧团52个、民间业余文艺表演队伍226支,带动2万多群众常年参与文化活动,有力地拉动了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产业虽然积累了一定实力,但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在加快构建文化产业体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等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
1、思想观念存有误区。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忽视其产业性质,时常把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 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多,能生产、制作、传播文化艺术产品企业不多,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偏低。
3、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没有很好的结合而相得益彰。
4、文化遗产有效开发利用不够。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大部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没有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5、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我县文化人才较多,但懂文化艺术并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会经营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很少,原创型高端创意设计人才更少,与目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不相适应。
(二)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承载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价值与追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为此,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报道县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新动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2、突出择优扶强,培植文化产业。选择优势文化产业门类、项目,重点扶持,做强做大。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旅游线路、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加快发展民族工艺品业。加强工艺产品形式、包装和内容创意设计,大力开发土家织锦、竹编、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形成畅销品牌。三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支持永顺县发展影视文化产业,重点支持芙蓉镇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集创作、生产、营销、展示、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武陵山区最完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
3、实施重大项目,形成规模效应。实施重大项目,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的局面。一是推出一批项目。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落户。二是扶持一批项目。加大对永顺县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力度,如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演艺)中心项目和芙蓉镇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培育一批企业。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结合,研究和开发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品牌企业。
4、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落实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发挥政策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除国家明文禁止进入的领域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资等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出台奖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产业人才。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构筑文化人才高地。二是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三是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