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人民政府-永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永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6-19 09:01:03 字体大小:
为全面了解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近期,我深入有关单位、有关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永顺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布局,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一)产业发展增速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 全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71个(其中从事文化服务的有238个,从事相关文化服务的有33个),从业人员2293人,实现增加值14284万元(其中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8479万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4988万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817万元)。全县文化产业资产达到82194万元(其中文化服务方面达到70782万元,相关文化服务方面达到11412万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门类逐趋齐全。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形势,我县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文化休闲娱乐业、民族工艺品业为中坚,现代传媒业、印刷发行业、民族演艺业、艺术培训业为补充的多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文化产业资源的互补。国有资本在广播影视领域优势明显,民营文化企业在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民族工艺品等领域发展较快,其中民族工艺品业发展尤为快速,全县从事民族工艺品经营开发企业发展壮大到60多家,2家企业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社会效益逐年增强。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2年,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出29613万元,其中文化服务方面总产出13739万元,相关文化服务15695万元。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效益逐年增强,全县涌现出一批寓教于乐、社会影响俱佳的舞台剧目、出版和广播电视艺术精品,《土家族毛古斯—打溜子》代表湖南省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梯玛调毕兹卡的谷神歌》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三等奖,《北魏石刻》获全国蜡染工艺特等奖,少儿群舞《团拢来》在湖南省艺术节上荣获金奖,大型土家族歌舞史诗《溪州魂》参加全州第二届新剧目会演获创作金奖。图书馆、纪念馆、风光馆“三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有20多万人次免费参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演出60多场次,放映公益电影3800多场次,10多万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大餐。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毛古斯”、“舍巴节”等已成为州内外较有影响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县文化产业虽然积累了一定实力,但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在加快构建文化产业体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等方面有待加以改进和提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观念存有误区。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忽视其产业性质,时常把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 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多,能生产、制作、传播文化艺术产品企业不多,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偏低。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没有很好的结合而相得益彰。
   (四)文化遗产有效开发利用不够。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大部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没有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产业人才比较紧缺。我县文化人才较多,但懂文化艺术并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会经营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很少,原创型高端创意设计人才更少,与目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激烈竞争不相适应。
    三、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为此,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报道文化产业发展新动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财政支持、税费优惠、金融支持、招商引资、土地等扶持政策,发挥政策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除国家明文禁止进入的领域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资等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三)实施重大项目,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落户。加大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湘西王村土家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塔卧景区基础设施(二期)等3个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尤其是做好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带动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结合,研究和开发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品牌企业。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产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不拘一格,大胆选拔。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