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人民政府-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旗舰物种——白头蝰调查简报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旗舰物种——白头蝰调查简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14 15:02:54 字体大小:

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科、白头蝰属。是由Boolenger于1888根据缅甸北部卡西山的1号标本命名的新种。因其头部、摄食器官及毒器等解剖特征兼有蝰亚科与蝮亚科两者特点,所以提出,以白头蝰属为模式,另立一新的亚科,即白头蝰亚科,且是蝰科主干上最原始的一支,被称为是蛇类种群中原始类群的代表,对研究蛇类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记载,在国内的安徽、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等省份均有分布。虽然白头蝰分布范围较广,但其在各地区的种群数量却很少,目前国内总标本数不到100余号。因此,白头蝰在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估为极危(CR)物种,后因对其认识的深入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于2004年和2016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就目前资料来看,仅仅有对其发现、分布、咬伤及蛇毒成分的一些零星报到,对其生理生态、种群保护和系统进化等方面还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南十三省唯一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天然资源宝库,区内山峦叠嶂,溪谷纵横、植被繁茂、气候温润,古老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为保护区爬行动物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目组于2014年对该保护区进行资源本底调查时,首次在该保护区发现白头蝰,并在竹坪村和毛坪村附近各采集到1号标本。为进一步弄清该保护白头蝰的种群现状,受保护区管理局所托,自2020年4月起,项目组根据小溪保护区地形、白头蝰生活习性及调查工作的可操作性,设置了16条调查样线(实际17条)如图1,每月进行至少1次(4-6天)的野外调查。

图1小溪自然保护区白头蝰调查样线分布

表1发现白头蝰位置的基本信息

地点

经纬度

海拔

时间

数量

生境

竹坪村

28°47'38.58"E,

110°12'45.17"N

805 m

2020年10月2日

晚上12点左右

2条

居民区附近马路边,周围主要是种植农田及土地,植被以草本和灌木为主

三合村(雷寨)

28°51'01.24"E,

110°10'48.18"N

726 m

2020年11月2日

晚上11点左右

1条

附近主要为乔木林,以马尾松为主夹杂各种杂木,周围还种有人工猕猴桃

长坪村

28°53'19.84"E,

110°15'34.15"N

810 m

2020年10月10日

早上7点左右

1条

距离长坪村落约1公里的马路上,周围主要为乔木林,树种较为多样

本次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目14科41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7科22种,爬行动物1目7科19种。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白头蝰4条(见表1):竹坪村2条(采集有活体标本)、三合村1条(有生态照片)及回龙长坪村1条(有标本);另外,还通过走访保护区内的村民及老猎户的方式,给他(她)们看白头蝰生态照片及讲解主要识别特征,进行访问调查。共访问村落20余个,村民60余人,其中有14人能肯定近几年在保护区内见过白头蝰,共计20余条。由此可见,小溪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国内所有发现白头蝰区域中白头蝰数量最多的地区,说明小溪自然保护区的生境非常适合白头蝰的生长与繁育。本次调查可为保护区白头蝰的进一步保护提供参考资料,也可为其生理生态、种群保护和系统进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图2竹坪村发现白头蝰位置的生境

图4竹坪村捕获的白头蝰标本生态图片

图5部分调查人员合影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