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
永顺县农经站
2018年5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永顺县委办公室《关于在全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开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调研活动的通知》(永办发电[2018]9号)文件精神,结合工作际,我站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明确责任,组织专门工作班子,采取重点调查方式,于3月10日至4月30日,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201万元,其中经营收入371.83万元,补助收入5160万元,其他收入669.17万元(主要是征地补偿款),平均每村收入20.46万元。全县303个村(社区、居)委会,有经营收入的村151个,占49.8%,无经营收入的村152个,占50.2%,当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村87个,4-10万元的村60个,10万元以上的村2个,20万元以上的2个。其中190个贫困村中,有经营收入的村85个,收入达10万元的村2个,4-10万元的有55个。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县乡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步伐。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分别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发展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三是制定出台了《中共永顺县委办公室永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顺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永办发﹝2017)5号)文件,把村集体经济建设纳入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十五项工程”之一,形成了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由于领导重视,层层压实责任,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招商引资,盘活资产
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对原有村办企业进行整改,不断加强经营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合作、承包、租赁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如灵溪镇玉屏社区,依托地处县城城区开发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把原来的村门面扩增为5个,使该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高坪乡场坪村用活土地资源与县商务局联合修建农贸市场,由村委会管理,年经营收入达20万元以上。
3、打捆资金,筹建门面
近年来,我县通过各级各部门对口扶持的方式,先后在县中心市场、石堤镇和芙蓉镇交通枢纽地段购买和兴建了67个门面。门面的购置使这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村,也增加了一笔稳定的集体收入,县城中心市场的12个门面,每年门面租金在2万元以上,其他地方门面年租金在5000元以上,有效地弥补了村级运转经费的不足,为其增加自我“造血”功能。
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充分利用出让土地、“四荒地”、山塘水库、林场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合作开发、租赁、承包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润雅乡麻阳村整合本村温泉、茅岩河河道资源,出租给张家界西线旅游公司年租赁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塔卧镇三家田村借助省水利厅扶持机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兴建了自来水厂、光伏发电站、新修门面,入股合作社等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40万元以上。
5、探索合作,发展产业
一是依托支柱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商业运作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砂坝镇高楼村利用村里原有的300亩茶园,由村支两委牵头组建了茶叶种植合作社,在对老茶园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新造茶园900亩,村集体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颗砂乡太坪村把产业资金入股到和顺现代农业合作社,每年可分红5万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新建油茶林10万亩,涉及88个村,全部由村委牵头组建合作社,采取“5221”股份合作模式,即利润农户占50%、企业和合作社各占20%、村集体占10%,三年后全县有88个村集体经济有固定的收入。
6、创新方式,做实集体资产
针对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好的门路、经营管理成本大、管理缺乏人才等因素,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入股优势产业获取分红盈利的方式,使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一是将2016年57个预脱贫村按每村50万元,共计投资资金2850万元,由企业运作,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与永顺县不二门旅游公司入股合作,按股分红,确保每村经营性收入每年在4万元以上。二是将2017年52个预脱贫村每村安排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共计投资2600万元,统一入股扶贫开发办下属永顺县紫阳扶贫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石堤镇大利村征地400亩,集中光伏发电产业建设,年底每村得到5万元分红收入。三是将2018年86个预脱贫村的扶持资金,共计投资4300万元又入股到永顺县紫阳扶贫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施光伏发电二期项目,永顺县紫阳公司与各贫困村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光伏发电产业采取“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统一经营、分村受益”的运作模式,确保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全县195个贫困村(并村后为190个)村级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收入。
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实做强村级资产,我县将县城和芙蓉镇的67个村级门面,明确村集体资产产权,分别给每个村办理了《房产证》,《房产证》统一由县农经站管理。门面租金年终统一由租赁方交到县农经站,再由农经站拨付到相关村的“村账乡代管”的账上。入股公司分红和门面的统一管理,保证了村集体有固定收入,确保了村集体资产不流失,这不仅创新了管理了方式,而且做实做强了农村集体资产。
7、加强管理、夯实发展基础
针对村支两委新一轮换届人员变动多,村两委班子对村集体经济认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县认真抓了23个乡镇分管村级财务的副职和303个村会计业务培训工作,仅2017年就举办两期培训班,认真讲解了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并重点讲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让村会计进一步了解抓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为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了管理人才、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对县直各单位在过去三年给村和社区拨付资金的情况进行了清理,对村级的资金资产资源即农村三资进行了登记清查:共核对固定资产 77315.6万元,清理资源总量 1442项,核对集体耕地面积 557560亩,水面110840亩;查出村干部违规案件63起,涉及干部73人,涉及金额300多万元,73名干部受到了处分。在认真清查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出台了《永顺县农村和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实施细则》,严格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动态监控管理,夯实了发展基础。
三、存在问题
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风险大。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
二是责任意识不强。部分村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无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无需再强调集体经济的作用。大部分村存在“等靠要”的心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畏难情绪,自我发展意识不强,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是工作能力较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查发现,有的村有近千亩土地,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还有一部分土地,因村民外出务工,长期抛荒闲置,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地”,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或低价一次性卖50年等,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县达234个,占72%。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集体经济发展更加困难,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
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有上级财政下拨的社区70000元、村(居委)会30000元运转经费,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
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查发现,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3、非生产性支出大。调查发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目前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到了农村,都由村支两委集体承担,村集体事务性支出项目过多,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副职或组长干部工资、计划生育、美丽乡村建设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基层普遍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检查过于频繁,开支过大,一般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开支去年都在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3万元以上。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区区3万元办公经费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根本无从考虑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了。
4、监督指导跟不上。农经系统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管理监督和指导职能部门,但我县农经队伍由于农村机构改革,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被撤销,原农经站的职能由乡镇社会事务报务站行使。农经干部或调入其它站所、调离原单位或提拔重用等,原来我县依托经管站推行的“村账乡代管”不少乡镇工作基本瘫痪,有一半乡镇无人去做农经工作,更谈不上指导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工作了。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县直相关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加大项目倾斜或资金投入,借精准扶贫这一良机,力争近年将190个扶贫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
2、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这些经济能人上任后,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3、管好盘活集体资产。一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闲置的校舍、厂房、仓库、场地等资产和荒地、荒山、荒滩等资源,进行改造,开展租赁经营,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二是支持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集体资产、资金,牵头兴办或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规范管理,防止资产隐性流失。
4、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县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摸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5、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村账乡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6、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农经财务管理自从五十年代初就是县农经部门的主要业务,而今机构改革,州县均变了农村经营服务站,乡镇经管站现在是与农口其他站所组合,由于农经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基层农经干部既无政治待遇,又无经济待遇,大多数乡镇农经工作名存实亡?为此建议:州县要恢复原来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局,增加编制,每个乡镇至少要桷保2名农经干部,享受参照公务员管理待遇,真正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