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顺县草食牧业发展方向
1全县地理和草地资源概况
1.1地理概况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土地面积3810平方公里,所辖30个乡镇327个行政村,53.3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3.3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
1.2草地资源情况 永顺县所辖区全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无霜期长达260天以上,日照充足,适于各类牧草生长。全县有丰富的自然牧场资源,拥有各类天然草场面积224万亩,人均近5亩,年产各类作物秸秆30多万吨。
2永顺县草食牧业现状
2.1基本现状
2.1.1政策的基本情况 永顺县草食动物主要以牛、羊为主,鹅、兔饲养少。自2003年以来,全省对养牛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湘政办发[2003]35号和湘发改农[2007]375号文件,对永顺县草食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永顺县石漠化建设的推进,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的发展,加上2000年全县曾大范围的从事黄牛产业化基地建设,2008—2010年耕牛冷配服务站的建立,快速推动了永顺县农村养牛、养羊业的发展。
2.1.2养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草食家畜价格稳步上升,2004年到 2012年底羊的活体重价格由10元/公斤上升到30元/公斤,牛活体重价格由12元/公斤上升到28元/公斤,养殖效益的扩大激发牛羊养殖的热情。至2012年底,永顺县10头以上的养牛户达到32户,永顺县牛存栏量达7.39万头,年出栏为4.80万头;50头以上养羊户达305户,山羊存栏量达6.42万只,出栏为6.82万只,呈逐年上升趋势。羊峰山农垦场的向仕明养牛场牛存栏达255头,羊存栏达350只;吊井乡的揭海自生桥养羊场存栏达862只,成为永顺县牛羊养殖发展的龙头。
2.2永顺县发展草食牧业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2.2.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从2000年以来,永顺县陆续引进了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努比亚羊等,对本地的山羊品种进行了杂交改良。投资上百万元建立了高坪那扎南江黄羊种羊场,这些措施提高了山羊的生长速度、产肉量等一系列生产性能指标,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的积极性。全县建立了12个耕牛冷配点,进行60多人次的冷配技术员培训,到省冻精站购进了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摩拉等冻精,推广冷配技术;永顺县冷配每胎次收费150元左右,年产杂交犊牛4000多胎次,使肉牛的生长速度和牛肉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促进永顺县耕牛品种改良,2011年来,耕牛冷配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由县畜牧局一年挤出一定的经费,进行技术员的培训、学习,冷配器械物质的配送,支持12个冷配点的工作正常运转,有效促进永顺县养牛业的发展。
2.2.2转变养殖方式 近几年来,由于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创建和石漠化项目建设的推进,使永顺县的养殖方式逐步由家庭放养、散养的养殖方式走向规模化养殖或合作社养殖,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的规模效益,提高了养殖积极性,促进永顺县草食牲畜养殖业的发展。为更好地建设牛羊养殖小区,县畜牧局制定了养殖小区的建设方案,稳步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在牧草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牛羊养殖小区,便于统一服务和管理,资源和优势的集中,统一销售,提升养殖品牌和生态效应,有效促进永顺县草食牧业的发展。
2.2.3建设技术服务体系 为促进永顺县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养殖效益,提高养殖积极性,畜牧局制定了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县、乡级技术服务人员需为养殖户提供热情,周到的技术服务,制定养殖人员技术培训、学习计划。每年培训2-3次,培训人员300多人,发放宣传养殖资料500多份。提高永顺县养殖技术水平。
2.2.4推广人工种草,秸秆的贮存与氨化 加大人工种草的推广,扩大人工种草面积。2012年永顺县人工种草面积达1000亩,引进多花黑麦草、墨西哥玉米、三叶草、桂牧一号、紫花苜蓿、苏丹草等草种,改良草地500亩。加强秸秆贮存和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牛羊养殖大户进行技术指导,保障家畜冬季的食草供给。
2.2.5加强引导和项目支撑 抓住机遇,根据永顺县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生长期长,种类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养殖户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以石漠化建设项目为基础,加强草地改良;以小区养殖建设项目为基础,加强牛羊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草食牧业的发展规划;以农业部实施的农技推广(养殖业)为基础,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为引导,加强永顺县养殖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措施使永顺县草食牲畜的发展得到长足的发展,到2012年底,草食牧业的产值达1.3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35.7%。
3草食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政策持续性和长期规划性缺乏
3.1.1政策实施的持续性 政策实施的持续性为发展持续性的基础。发展永顺县的草食牧业,是永顺县的资源优势所决定的:牧草资源的优势、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要惠及民生,必需有一定的持续性。以永顺县的耕牛冷配为例:在前几年实施项目时,开展很好;在近两年来,没有项目的支撑,由畜牧局挤出一定的经费来维持,实在难以支持。冷配收费高,影响冷配技术推广;收费低,影响冷配技术人员积极性。如果畜牧局对冷配点的冻精、液氮实行收费,必然使冷配点减少,冷配技术推广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永顺县养牛业的发展。丢掉容易拾起来难,有项目政策实施的持续性,把政策落到实处,对发展就有良好未来。
3.1.2实施政策的长期规划性 草食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是永顺县做大做强草食牧业的重要一环。以高坪那扎种羊场为例:采取了国家投资,私人经营的模式,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永顺县养羊业快速发展需要的种羊无法提供,加上养殖户饲养技术水平低,采取自然交配的情况下种羊更换周期短,只好花费更大的价钱到外地引种。这就是一届领导只管一届事,实施政策没有长期规划所致。
3.2产品的销售和加工不通畅
3.2.1产品的销售 永顺县牛羊的销售渠道少,缺少生产售后服务,多为商人上门收购,再销往外地或屠宰场,没有大的加工企业或专门规划的销售牛羊的集中场所。而牛羊的养殖一般集中于交通、信息不是十分方便的地方,有的养殖户销售上价位吃亏,影响了养殖效益和积极性。
3.2.2产品的加工 由于永顺县没有一家草食牲畜加工企业(原牛羊肉加工的前港公司已倒闭),使产、供、销断链,也失去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机会,如肉的分级销售,肠衣的加工等。大量的生产而缺少销售、加工环节,反过来会制约永顺县牛羊养殖的发展。
3.3技术服务的欠缺 由于永顺县牛羊养殖户饲养规模化程度低,多以小规模家庭饲养为主。县乡两级技术服务体系不太完善,致使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场址的选择、栏舍的合理设计,粪便的处理、卫生消毒、疫病的防控、管理的规范和完善等等都存在一些的问题。技术的欠缺导致养殖效益降低,影响养殖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永顺县牛羊养殖的发展,影响发展规划的实现。
3.4养殖污染有待进一步解决 永顺县的养殖污染问题较多,猪-沼-果的模式实施多点,牛羊养殖的污染处理标准养殖场要好一些,因牛羊养殖多在山区,大多数牛羊养殖户的污物处理为简单的还田、还种,甚至有造成环境污染的。2010年,永顺灵溪镇北门冲曾有一养羊户因养殖污物排放到附近的小溪里,造成污染被当地百姓赶走的事。牛羊的养殖场应建干粪棚、发酵池,若有制造花卉的或种植的有机肥厂收购则更为理想,既减少污染,又创造了效益。永顺县今后应加强养殖污染的管理和监督,推广行之有效的污物处理模式。
4分析建议
永顺县是山区农业县,多年的外务劳力输出,退耕还林的实施,有丰富的草地和牧草资源,以粮食为基础的养猪,养鸡饲养成本大,资金运作风险大,外运饲料加大了其养殖的饲养成本,影响养殖效益。应因地制宜,发展草食牧业:加强管理和规划,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条件,提倡绿色食品消费,使群众增加收入等,不失为一条有前途的路。为发展永顺县草食牧业,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4.1永顺县发展草食牧业应做好中长期规划 抓住国家武陵山区发展规划的机遇,结合永顺县实际情况,做好永顺县草食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争取项目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特色产业,使草食牧业的发展产、供、销、加工一条龙连接起来。以草食牧业的发展为基础,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条件。
4.2加强永顺县牛羊养殖小区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产品,以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项目为支撑,制定牛羊小区建设的年建设和养殖目标如:建牛养殖小区6个,生产量达20000头,年出栏12000头(每个年小区出栏2400头);建设山羊养殖小区10个,山羊生产量30000只,其中出栏20000只。山羊以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为龙头,以家庭养殖为基础,建立30—50只家庭圈养模式,或圈养、放养相结合,以种草,秸秆加工为基础,以打草为补助,以资源优势乡、村为区域进行养殖小区建设;牛以养殖大户为标准,以家庭养殖为基础,建立5—10头家庭圈养模式,或圈养、放养相结合,以种草,秸秆加工为基础,以打草为补助,以资源优势乡、村为区域进行养殖小区建设。
4.3抓好技术服务的体系建设 养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保障的生产经营,养殖向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对养殖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要做大做强永顺县的草食牧业,除政策支持,政府的引导外,还要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为养殖户提供场址选择、栏舍设计、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技术。全县30个乡镇在编的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且多以做好春秋动物防疫为主,对养殖技术服务并不重视。有的乡政府也没有把养殖业的发展当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事情重视来抓,导致技术服务水平越来越低。要发展永顺县的草食牧业,一定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服务热情队伍为养殖户做技术保障,因此要抓好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县、乡、养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技术服务队伍,为养殖户服务,为养殖业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