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按照会议安排,发改局就全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作汇报:
一、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精准扶贫为中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民生工程,全县经济总体平稳,部分指标向好,发展亮点较多,但后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增速放缓。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04亿元,增长6%,增幅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3.6%、8.7%,总体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州内排名第六。
(二)投资需求增长平稳。固定资产投资扭转去年以来负增长局面。从5月份以来,民族中学搬迁、精准扶贫综合项目、新城路网建设、生态粮仓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从6月份起,投资开始扭转负增长局面,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增长8.8%,其中县本级完成投资13.8亿元,增长33.2%,占比90.8%,证明我县已从靠高速等跨区投资的依赖性中走了出来,保持了投资占比的主导地位。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县66个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3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9.3%,其中:32个州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5.5%。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1-6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5亿元,增长11.1%。日常小宗商品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消费增长稳定,增速分别达到9.7%、14.2%、16%;电商经济迅猛发展,家电、汽车、服装、建材等领域消费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减。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0个,内联引资18.18亿元,同比增长17.1%,老司城“城外800家”乡村旅游综合开发、北京资源集团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等3个项目成功签约。
(三)产业发展保持定力。一是以山地特色为主的农业稳步发展。全县春耕备耕有序开展,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46.4万亩,种植烤烟5.1万亩,完成油茶新造低改8.18万亩。夏收粮油产量基本稳定,畜禽水产养殖稳中有增,以玉米、水稻、烟叶、猕猴桃等为主的秋收作物长势良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国土整治、烟基工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大数据平台等现代农业项目顺利推进。二是以新型能源为主的工业有序发展。1-6月,全县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4.5%,工业用电量规增总减,部分规上企业产销两旺。永顺经开区“一区两园”建设步伐加快,猛洞河工业园
(四)运行质量有所提升。财政金融保障有力。1-6月,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21亿元,增长8.1%,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5.2亿元,同比增支2.3亿元,增长17.8%,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78.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29亿元,增长18.34%;贷款余额76.2亿元,增长28.23%,存贷比从年初的53.7%增加到57.2%,金融支持地方脱贫和发展力度加大。居民收入提高。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6元,同比分别增长8.5%、13.5%。城镇就业充分。新增农村转移就业4378人,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612人,新增城镇就业2505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87.6%、65.3%、75.9%。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1,涨幅低于年度计划2.9个点。精准扶贫效果明显。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及“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的要求,全县先后两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2283.4万元,用于556个项目建设,集中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客观分析,尽管上半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够理想,但几个重要经济指标增速来之不易。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从6月份开始扭转局面,出现稳定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就业充分、价格总体稳定,充分说明全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虽然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增、质量在升,但增速放缓,完成年度目标依然困难。
一是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从外部大环境看,全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由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减速导致的收入下滑对消费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就全县情况看,投资和消费是拉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高速公路等跨区性项目投资的减少,从201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负增长局面,对GDP贡献率低;从消费结构来看,除餐饮、石油及制品类商品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外,其它类商品消费增长基本持平或负增长,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要实现GDP增长10%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从统计口的项目来看,今年县域投资统计项目数53个,数量全州排名中上,但就县内而言数量比去年有所减少,同时新开工项目仅10个,且有9个是5000万元以下投资,除在建的重大项目外,新的后续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不多,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后期增长乏力。从今年实施的66个重点建设项目来看,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截止6月底,开工复工项目44个,开工率不足70%,累计完成投资29.3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不到30%,进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部分项目资金计划未下达,用地征拆受制约,外部环境不理想等因素。
三是工业经济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县内企业活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对水电行业依赖性强,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断档。上半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5%,增速排名均在全州第七;工业用电量为4179万度,增长虽然达到了49.7%,但用电总量比古丈县还少2742万度,排名倒数第二。
四是新的消费模式对传统消费冲击较大。就当前全县消费情况来看,主要以传统消费为主,县域内的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金融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同时,当前网络购物发展迅猛,而我县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尚不完善,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小而散,造成购买力外流,影响了本地实体消费增长。另外,异地消费影响较大。多数家电、汽车、服装、建材等领域的消费直奔周边城市,造成消费力外流,影响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正常增长。
五是抓经济发展信心和热情不足。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和全县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经济指标全州排名靠后的现状,部分单位对永顺经济发展估计不足,缺乏信心,抓经济工作,特别在抓项目建设、争资上项方面,怕担当、慢作为,热情不高,甚至有的单位干脆不要项目,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资金争取上存在等、靠、观望思想,行动上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
三、下步工作重点
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工业总量偏小等不利因素,建议下半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运行上重点抓监测分析。统计部门加强规上工业、建筑业、农业、批零贸易的监测分析,搞好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网络直报和5000万元以下项目汇总上报,确保运行质量。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早分析、早预警、早调度,及时按要求上报各类指标数据,提高统计质量,为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谋。
(二)投入上重点抓资金突破。面对国家投资转型的严峻形势,各主要经济部门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紧紧围绕“三农”建设、精准扶贫、自主创新、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积极向国家、省、州汇报争取,确保年内各类政策性资金争取突破15亿元。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加强与国开行、浦发银行、农发行等商业银行的合作,确保26.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和棚改贷款尽快到位。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积极向上争取PPP项目入库和PPP项目投资建设引导资金,确保县城污水厂网一体化建设、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县民族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PPP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招商项目落地。严格落实 “全程代办制”和“一事一议制”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老司城“城外800家”乡村旅游综合开发、资源集团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全域旅游、福石城休闲广场等签约项目的招商落地和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加城镇本级投资额度。
(三)建设上重点抓进度开工。重点解决好今年22个未开工重点项目在资金缺口,用地报批,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疑难杂症,创造一切条件力推开工。对没有开工的项目实行“双限”管理(限期承诺,限期开工)。毫不松懈抓项目进度。对于已开工建设但未达到时序进度的项目,要抢抓天气,加快项目进度,确保三季度达到或超过时序目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吸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收回的教训,结合“十三五”规划,加强项目前瞻与谋划,紧扣前期工作各环节,做好可研、初设、规划、用地、环评、融资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上级一有项目资金安排,能及时拿得出准备成熟的大项目、好项目,并能及时开工建设。
(四)产业上重点抓转型升级。农业方面,结合精准扶贫加强部门对乡镇和产业的服务,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着力推进柑桔、猕猴桃、油茶、茶叶、蔬菜等千亩以上精品示范园建设,确保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业方面,从金融支持上为规模企业发展解困,力争新增入规企业3户以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经开区调规扩区争取8月底拿到省级批复,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8.
(五)服务上重点抓环境优化。进一步简政放权:出台《永顺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在县级审批的项目,相关部门统一规范流程,按照“一表审批”落实审批机制;进一步简化程序:发改、财政、审计、住建、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严格清理项目启动、评审、招投标、建设、期中支付、验收、决算、审计等各个环节,确保便捷支付,增强县内资金流动性,促进再投资和拉动链条消费;进一步加强保障:建议县政府分管领导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接汇报,着力解决羊峰至老司城公路、马拉河景区、溪州新城基础设施等23个重点项目土地报批问题;定期召开专题会、现场办公会着力解决好小城镇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通组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项目建设中存的阻工、参工参运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处理阻扰项目施工的违法行为,确保无障碍施工;规范建设市场,加强工程设计、监理、评估等中介行业管理,确保公平竞争;加大项目标后管理和质量管理,用好用活每一份投资,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提升再生产能力和有效改善民生条件,坚决查处项目资金浪费、项目建设随意、工程质量低下,社会负面效应大的项目建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