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永顺县养殖业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中心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养殖业经济发展大局,突出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牧渔产业发展、养殖业污染治理等工作为重点,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动物疫病防控、养殖生产等工作扎实推进,养殖水平明显提升,全县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畜牧水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22年,全县预计出栏生猪26.84万头,牛出栏1.72万头,山羊出栏9.02万只,家禽出笼145.52万羽,禽蛋产量2270吨;全县水产养殖水面16286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21万亩,渔业总产量达2931吨。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疫病防控扎实开展。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科学制定防控计划,及时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对全县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压实防控责任,强化防控经费与防控物质的保障,加大部门协作,形成强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合力,落实落细防控措施,严格疫情监测和处置,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有效防范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性事件发生,确保养殖生产安全。全年,全县共注射免疫生猪25.1万头次,禽130.4万羽次,牛7.6万头次,羊25.6万只次,完成免疫抗体监测3418头(羽)份,各项防疫指标均超过省规定标准,动物防疫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生猪生产稳步推进。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关键措施,加大组织领导,压实属地责任,健全工作专班,强化跟踪服务,净化养殖环境,优化生猪生产布局,落实生猪发展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龙张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力度,强化生猪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生猪养殖水平;建成生猪产能调控基地9个,不断夯实生猪基础产能,生猪养殖生产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全年,全县预计生猪存栏17.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4万头),出栏生猪26.8万头,分别完成州定年度任务的116.47%、134.2%。
(三)污染治理逐步推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目标考核,压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及职责,严格巡查监管,严把养殖准入关,规范养殖管理,严防养殖污染情况发生。同时,加大技术指导,强化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就近就地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今年来,我县2022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正式启动第一期建设,共有188家养殖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全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各项指标均超过省定标准。
(四)渔业产业健康发展。坚持以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县域内的水域资源,大力推广新型渔业养殖技术,加大示范区建设,渔业产业呈健康发展态势,渔业产量逐步提升,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修复。今年来,我中心先后在猛洞河、司城河等河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各类优质鱼苗(种)500多万尾,进一步丰富县域内水生生物资源;筹措渔业产业项目资金203.4万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2.21万亩,建设示范基地3个共1800余亩,共有58个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1万多户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全县稻花鱼产量达66.3万公斤,实现稻花鱼养殖产值37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五)科技服务成效突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认真履职,主动作为,搞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夯实凤头鸭地方遗传种业基础;成立养殖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组,因地制宜,扎实开展养殖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有力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来,我中心共举办动物疫病防控、畜牧养殖技术、稻渔综合养殖技术等培训16期,参训人员达7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建设牛品改点6个,完成牛品改1520胎次;开展技术服务500余次,解决养殖难题1000多个,帮助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80多万元。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动物病毒变异快,加之交通运输发达,动物运输频繁,疫病传染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艰巨。二是动物防疫队伍弱化。各个乡镇普遍存在畜牧编制被挤占、畜牧人员安排他岗、空缺人员填补不及时等情况,加之我单位受改革未到位影响而不能招录人才,全县防疫队伍力量弱化严重,影响动物防疫和畜牧产业等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单位运转艰难。永顺县牧工商服务站(差额单位)人员负担20%工资及其他福利均由我中心承担,每年费用支出达40多万元且逐年增加,而我单位无任何创收项目,导致我单位运转十分艰难,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春秋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以及常规免疫工作,落实防控工作责任,落细防控关键措施,加大防疫督导,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注重免疫效果,确保畜禽群体常年免疫密度达到90%,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全县无区域性动物疫情流行性事件发生。
(二)严格动物检疫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好部委、厅委关于兽医体制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加大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加强养殖、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管,严格执行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制度,严格实施动物产地电子出证,做到应检尽检,切实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畜禽调运监管、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管理等工作,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
(三)全面提升生猪养殖水平。按照“总量控制、自求平衡”原则,严格落实“菜篮子”负责制,压实工作责任,夯实生猪养殖基础产能,强化生猪疫病防控和生猪养殖技术指导,抓好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规范生猪养殖生产行为。加快县域内大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确保尽快建成并实现稳定生产。全年,力争实现生猪出栏28万头(母猪存栏1.6万头),存栏生猪20万头,切实提升猪肉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四)抓好渔业养殖生产。强化工作领导,科学安排部署,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摸清养殖底数,加大政策宣传和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加大养殖跟踪服务指导,不断提升养殖水平,确保养殖效果,全年发展稻田养鱼1万余亩,建设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种养合作社20个。同时,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在县域内增殖放流优质鱼苗500万尾,进一步修复好我县水域内的水生生物资源。
(五)着力提高养殖废弃资源利用。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积极指导养殖场(户)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加大养殖粪污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全县养殖粪污综合治理水平。同时,严格落实养殖环保制度,督促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确保相关设施正常运行,不断提升绿色养殖水平。2023年,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
(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建设。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强化特色养殖技术指导和保险政策支持,鼓励养殖户参与特色养殖业建设。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把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动物产业作为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突破口,加大牛品改力度,注重引进优良冻精提高生产性能,提升肉牛品质。积极引导发展湘西黑猪、湘西黄牛、稻花鱼、山鸡、蜂蜜等特色养殖业,提高本地特色养殖效益。
(七)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2800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计划,组建工作专班,强化跟踪指导,有序组织相关养殖户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个问题,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又快又好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不断提高我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八)加大养殖技术服务。结合部门职责,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服务等活动,切实搞好动物疫病防控、检疫监管、绿色养殖技术等知识培训和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全年,计划开展各类养殖技术培训20余期,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