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永顺县养殖业工作总结
201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养殖业经济发展大局,突出以动物防疫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家庭牧场建设、稻田养鱼、精准扶贫等工作为重点,积极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精心组织部署,落实责任措施,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畜牧水产业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
一、2016年养殖业经济形势
(一)养殖产量稳步增长。2016年底,预计全县生猪饲养量50.18万头,存栏26.5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20万头),同比增长3.37%,出栏23.64万头,同比增长1.02%;牛饲养量9.77万头,存栏7.95万头,同比增长2.32%,出栏1.82万头,同比增长0.89%;山羊饲养量20.47万只,存栏11.64万只,同比增长2.58%,出栏8.83万只,同比增长6.58%;家禽饲养量236.5万羽,存笼111.3万羽,同比增长1.7%,出笼125.2万羽,同比增长0.12%;水产品产量4450吨,同比增长4.6%;禽蛋产量2420吨,同比增长3.4%;肉类总产量27560吨,同比增长3.42%;全年牧渔业总产值达6.12亿元,同比增长5.6%。
(二)畜禽水产品价格趋于平稳。生猪方面:生猪价格有所基本平稳,毛重收购价为18-18.4元/公斤,猪肉价格22.6-23元/公斤,仔猪价格30元/公斤,养一头猪利润空间增大,每头盈利在150-250元之间,规模养殖户效益有所提升,部分养殖户出现资金短缺的压力已经缓解。如果将料肉比控制在6.5-6.8:1之间。基本上可以保本。从目前来看,生猪存栏量较大,市场销售前景可观。养殖户未出现大量减栏和淘汰母猪潮,预计在2017年春节后价格将有小幅回落,但回落幅度不是很大,预计收购价为17-17.6元/公斤。家禽方面:目前我县家禽价格基本稳定,肉鸡16-17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本地土鸡50元/公斤,同比增长8.6%,肉鸭20元∕㎏;鹅24元∕㎏;鸽25元∕只;雏鸡、鸭4元∕羽,同比基本持平。本地鸭30元∕㎏,同比增长2.5%。鸡蛋、鸭蛋1枚/1元,土鸡蛋1枚/1.5元,同比持平。目前价格没有回落的迹象。鸡、鸭、鸽、蛋品价格的保持平稳的主要是因为2016年以来家禽养殖受到禽流感影响较小,市场比较平稳。预计年底禽类价格将有所上升,春节后价格才会回落。牛羊方面:牛肉市场价格为80元/公斤,同比持平。羊肉价格达56元/公斤,同比下降35.7%;活羊价格在16-20元/公斤,同比下降20%。究其原因,主要是市民生活生平逐步提高,消费观念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再加上发展草食动物养殖风险小,劳力少,草场资源比较丰富,牛羊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同步增加。预计受到牛肉市场供需量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牛肉价格将稳中有升,羊肉市场受到北方市场冲击,山羊外销市场受阻,基本上是在本地销售,内销市场有限,因此出现羊难销现象,从而导致肉羊价格下跌,山羊养殖户积极性受挫。水产方面:县水产养殖主要集中在长官镇、芙蓉镇及高加坝库区,水资源丰富,养殖环境良好,产品质量相对湖区较好,水产品价格较高,基本上销往四川、重庆等地。本地消费的水产品50%以上都是从湖区调运,鲤鱼16元∕㎏,草鱼16元∕㎏,鲢鱼12元∕㎏,斑点叉尾鮰30元∕㎏,黄颡鱼40元∕㎏,同比持平。由于今年6-7月的水灾,导致水产品产量增幅不大,价格稳定在相对合理水平,没有出现较大波动。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时对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成员进行了调整,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县委“五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和县政府重点目标管理范围,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了县有防控指挥部、乡有领导小组、村有工作班子的三级动物防控网络,明确和细化了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第二负责人,乡镇站防疫员为直接责任人,做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防控责任制。二是加强物质贮备,着力增加经费投入。全年防控经费8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各乡镇也为动物防疫工作安排了0.8-2万元的工作经费。建立了强制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对确因疫苗注射造成的动物发病或死亡的,由县、乡镇财政予以解决养殖户的经济补偿。立足“抗大疫、防大疫”的思路,常年储备各类疫苗30万头份、消毒药品20件,、防护服250套、防护口罩400个、防护手套400套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情能及时有效处置。三是加强规范操作,着力突出措施创新。严格按照“五不漏”(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和“四包干”(“领导包片、干部包乡、村干包组、防疫员包户”)的要求,认真落实了各项防疫技术措施,实施强制免疫、消毒。坚持猪口蹄疫等强制免疫病种常年免疫与每月补针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整村推进。进一步规范了防疫记录记载和归档工作,做好了防控物资进出库登记和免疫档案,强化了对农户圈舍、养殖场、活畜市场、屠宰加工、肉品仓贮及鲜销市场等重点场所,以及运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出入境车辆的消毒灭源工作。全县全年共注射免疫生猪63.38万头次,禽264.15万羽次,牛7.21万头次,羊26.12万头次,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家畜标识率为100%,防疫档案建档率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流行,防控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着力提升监测手段。在开展动物集中免疫工作期间,县、乡、村三级均对防疫工作开展情况实施督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组织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人员采取明查暗访、现场查看、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2次工作督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定期地抽查各乡镇的工作进展情况,严格落实养殖户申报检疫和经营者收购前报检制度,强化产地、运输、屠宰等环节的检疫,依法规范引种行为,从源头上杜绝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强化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防疫监控,指导、督促模养殖场做好防疫工作。强化检疫监管,全县共检疫生猪23.6万头、牛1.81万头、羊8.81万只、家禽125万羽,产地检疫率为95.21%,有效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开展抽血检测免疫抗体合格率,科学评定防疫工作效果,不断完善动物免疫绩效评价机制。五是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完善防控体系。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的形式对乡村动物防疫员开展防疫技能操作培训2次,先后专门组织开展官方兽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应急培训和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操作培训各1次。同时,为确保兽医实验室正常运转,县财政将实验室建设经费20万元纳入预算,主要用于添置和更换相关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和采样耗材。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县、乡、村均落实了专人负责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对县内出现的动物群发病及成批死亡病例及时监测、摸排,对不明死亡畜禽及可疑病畜禽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二)狠抓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以质量安全为目标,狠抓服务保障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县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年初,县政府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10万元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县畜牧局也相应成立了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具体专抓,局直相关单位各负其责。二是以知识宣传为基础,狠抓舆情引导工作。通过举办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和开展送法下乡、科技入户、养殖技术咨询等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健康养殖技术,让群众掌握鉴别假冒伪劣产品与合格产品的基础常识,了解国内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提高群众的认识和识别能力,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是以机制建设为抓手,狠抓责任落实工作。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制定了《2016年永顺县“五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确定了监管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主要任务及目标。修订完善了《永顺县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印发了乡镇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办法,并建立了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年初,我局分别与州畜牧局和各乡镇站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状,与规模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户、生猪贩运商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并明确了监管责任领导和监管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四是以专项整治为重点,狠抓质量监管工作。采用常年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53个饲料经营店、25个自配饲料生猪规模养殖场先后进行了两次突击检查,没有发现在饲料、原料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镇静剂类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同时,加大了饲料经营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全县已整顿规范饲料经营市场32个,没收假冒伪劣饲料及添加剂600多公斤。对25户规模养殖场、5个定点屠宰场开展“瘦肉精”抽检1595份,检出率为零。依法没收不合格兽药12批次81包。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督查,特别是在国庆、元旦、春节及县“两会”期间,组织开展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市民安全消费。
(三)狠抓养殖业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县畜牧水产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养殖业生产发展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草食牧业发展工作组、水产养殖业发展工作组、生猪家禽业发展工作组、综合协调工作组等5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分工明确,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二是强化基层调研,做到目标精准。按照“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各乡镇、各村和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永顺县养殖业生产发展脱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贫困户发展畜牧产业按照村申报、乡镇审核、县备案的程序实施。同时,县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永顺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湘西黑猪湘西黄牛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永政发〔2016〕16号)文件,县畜牧部门结合各乡镇、各村的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布局,将养殖业的“五大指标”(猪、牛、羊、禽、稻田养鱼)按年度分解到乡镇。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利用春秋季动物防疫会议、养殖技术培训、进村入户技术服务等载体,将畜牧业精准扶贫政策以及相关操作流程宣传到每个村、到每个户,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畜牧业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组织贫困户代表、养殖合作社、养殖企业开展座谈交流,探索帮扶机制、措施,增强社企帮扶责任感和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四是强化示范带动,做到发力精准。按照“宜猪则猪、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禽则禽、宜渔则渔”原则,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遵循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湘山牧业公司与5户贫困户签订代养合同,代养母牛45头;国峰富民合作社向4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800羽。县畜牧部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项目拉动、社企带动、资金驱动、技术推动的方式,对全县贫困养殖户分步实施帮扶。五是强化科技培训,做到技扶精准。县畜牧水产局成立了养殖技术服务工作组,围绕动物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品种改良等养殖技术,采取“套餐式”与“订单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教育培训,为养殖户上门搞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做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辅导员、户有技术员。据统计,全县开展养殖技术教育培训5次,参训人员达350人次,上门指导服务102人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六是强化资金投入,做到帮扶精准。根据《永顺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湘西黑猪湘西黄牛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永政发〔2016〕16号)精神,2016年,向县人民政府争取扶贫资金和债券资金1000万元。扶持10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发展湘西黑猪和湘西黄牛养殖。扶持12个乡镇的16个贫困村的1922户贫困户(按照每个贫困人口1头猪苗的标准)投放7253头湘西黑猪猪苗,发展湘西黑猪养殖。发展稻田养鱼333户8130亩。预计年底全县出栏生猪23.64万头(其中湘西黑猪2.51万头),肉牛1.82万头(其中湘西黄牛1.44万头)、山羊8.83万只,家禽125.2万羽。带动2036户7684人脱贫。
(四)狠抓其它工作。一是狠抓肉牛冷配技术推广。全县设立肉牛冷配服务点12个,累计完成肉牛冷配5898胎次。全年开展山羊、肉牛等草食动物养殖技术培训4期,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参训人员450人次。同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全县湘西黑猪产业发展实际,对全县湘西黑猪养殖户进行了黑猪养殖和山羊养殖技术培训2期,参加培训人员100余人次。通过培训和推广,养殖科技含量和养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二是狠抓养殖业惠农政策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合理布局供精站,全县设立2个种公猪站,30个供精服务点,累计完成3.1万胎次;严格按照机动渔船燃油补助发放程序和要求,及时发放渔业油价补助;及时兑付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助、规模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自2016年11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暂停征收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同时,向上争取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湘西黑猪示范园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726万元,并在年内实施完毕。三是狠抓适度规模养殖。结合全县生态红线划定和永顺养殖业发展实际,对全县养殖区域进行“三区”划分,编制畜禽污染防治规划,扶持发展家庭牧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11个。
三、关于2017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线,突出抓好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资源化利用。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支撑,转变养殖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推行稻田综合种养业,推广种养循环、生态健康的养殖技术,培植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全县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县生猪饲养量突破55万头,牛饲养量达10万头,羊饲养量达20万只,稻田养鱼1.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4800吨。全县牧渔业产值达7.5亿元,全县牧渔业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狠抓疫病防控。强化春秋两季集中动物免疫和疫情监测,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同时,加强对乡镇动物防疫人员尤其是村级防疫员的技术培训,提高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发展畜牧产业。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大力发展湘西黑猪、湘西黄牛养殖和稻田养鱼,加快养殖业精准脱贫步伐。三是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大力推广肉牛冷配、种草养畜、稻田综合种养、秸秆氨化与青贮等养殖技术,提高养殖农户的养殖水平和养殖科技含量。四是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投入,加强检疫,创新监管方式,确保全县不发生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