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人民政府-永顺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永顺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02 10:20:12 字体大小:
 永顺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2016-2020年)

  

 

永顺县扶贫开发办

201610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规划目的、性质

1.1.1规划目的 

永顺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武陵山贫困片区核心地区县市之一,是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精准脱贫是永顺最重大的民生工程、最紧迫的政治责任。本规划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思想及视察湘西州关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 “五大建设”、“四个湘西”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社会资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1.2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永顺县2016-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是指导我县全面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规划范围、期限

 1.2.1规划范围  

     本规划涵盖永顺县的灵溪镇、芙蓉镇、首车镇、泽家镇、松柏镇、永茂镇、青坪镇、万坪镇、石堤镇、塔卧镇、砂坝镇、西歧乡、小溪、润雅乡、车坪乡、万民乡、颗砂乡、两岔乡、对山乡、高坪乡、朗溪乡、毛坝乡、盐井乡、12镇11乡。

 1.2.2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5年,即2016-2020年。

第三节  规划依据

1.3.1规划依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

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4.《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     

 5.《湖南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湘办发[2014]8号);

6.《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

   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

8.《中共湘西自治州委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州发[2014]1号);

9.《永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

10.《中共永顺县委永顺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永发[2014]11号)。

 

第二章  形势分析

 第一节  扶贫开发成效

2.1扶贫开发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永顺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战略机遇,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贫困状况不断缓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1.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水、电、路、住房及环境改善等问题。自2014年以来,投入扶贫资金8738万元,新修村组道、机耕道、户间道1944公里水池(水窖)155口水渠17.1千米乡镇农贸市场4个整修山塘、拦河坝31处危房改造搬迁9240新修村部楼22栋,环境综合治理67处GDP由2010年的30.87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50.66亿元。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1.77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05亿元。

2.1.2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2014年以来,围绕猕猴桃、柑橘、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投入扶贫资金4929万元,新建扶贫开发示范园4个,新扩猕猴桃1.31万亩、柚类等1.56万亩,实施柑橘品低改4884亩,发展特色养殖1.3万头,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

2.1.3 农村居民素质不断提高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38所,资助贫困学生1.2万人次。大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对190个贫困村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和9766名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学历制培训工作,积极实施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为主的扶贫技能培训,促进农村10余万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实现贫困家庭大学生扶贫助学全覆盖,直接帮扶贫困学生1586人(其中贫困大学生1372人)。开展农村孤儿、残疾人扶贫技能培训,对特殊贫困群体实施特殊扶持政策。

2.1.4民生事业成效显著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合格乡镇卫生院32个,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定点医院治疗基本费用全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 45.2万人,参合率达99%,每年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2.2万人次。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敬老院168所,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有敬老院,率先实现新农合、新农保全覆盖。建成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33个、农家书屋210个。改造农村危房0.5万户。

2.1.5率先实施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州扶贫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后,我县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精准扶贫统揽农业农村工作。科学编制县乡村三级扶贫规划,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识别登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780人。大力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创建扶贫产业示范园0.8万亩以上,创建精准扶贫示范村、扶贫建房示范点10个。认真组织驻村扶贫和结对帮扶,省州直单位派驻17个工作队,县派驻86个驻村扶贫工作组,进驻195个贫困村,实行“1+1”帮扶模式,组织近万名干部与贫困农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扶贫工作不脱钩。 

第二节  贫困现状

2.2.贫困现状

 尽管永顺县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贫困落后的基本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2.2.1贫困面广

全县23个乡镇324个村(社区、居委会),国土面积3811.7平方公里,总人口54.07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1.92%。全县有国家级贫困村19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0%,2014年末贫困人口12.669万人,贫困发生率26.5%,高出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22个百分点,且分布在320个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4.1%。

2.2.2贫困程度深

县域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对精准扶贫支撑不强2014年全县GDP仅占湘西州的10.73%,人均GDP仅为全州平均水平的65.44%,财政收入仅占湘西州的6.26%,属典型的“吃饭财政”,本级财政直接用于精准扶贫的财政资源少,对支持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力度非常有限。扶贫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对精准扶贫制约较大。目前全县17个行政村137个自然寨未通公路,16个自然寨175户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近700千米中低压线路亟需改造,15万人安全饮水困难,贫困面广、人口多、程度深是我县精准扶贫面临的艰巨任务。

2.2.3返贫严重

永顺县地处地质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即使是越过全国贫困线的群众,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脱贫水平低,在贫困线周围徘徊的人口多,稍遇困难,极易返贫,全县每年因灾、因病返贫的达1至2万人。

2.2.4基础薄弱

永顺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农业权重大,特色产业比重小,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现代农业深度推进困难。工业和其它产业欠发达,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不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融资渠道狭窄,土地、电力、人才等供给不足,制约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自身发展。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欠缺,快速推动经济发展难度大。

2.3.1发展机遇

永顺县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重点县,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国家、省、州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措施。随着新一轮精准扶贫工程全面实施,未来年或更长的时期内,各级、各部门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帮扶机制将更加健全。在“十三五”期间,龙永、永吉高速、吉恩高铁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将建成或开工,我县有望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扶贫攻坚外引内联将更加便捷和通畅,为永顺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第三章   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3.1.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支撑,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特色产业扶持与培育,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聚集全县各族人民的力量,团结一致,艰苦创业,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 

第二节  基本原则

3.2.1基本原则

   1.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永顺脱贫攻坚任务要求,适度超前规划,既考虑当前,又考虑永顺县今后一个阶段发展需要。

   2.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增强永顺县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类施策,聚焦贫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4.整合资源 整体推进。全党动员、全民参与,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积极构建专项、行业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5.问题导向 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推动扶贫开发的实践与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扶贫改革工作。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责任制。 

                       第三节  目标任务

3.3.1总体目标

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止,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4.77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190个贫困村(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部退出国家贫困村,永顺摘除贫困县“帽子”。

1.贫困人口减贫

   2014年计划脱贫21022人;2015年计划脱贫23303人;2016年计划脱贫29418人;2017年脱贫36541人;2018年脱贫37496人。

——到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12000元以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到2018年,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96814万人,教育培训就业带动脱贫3621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8656人,生态补偿扶持脱贫222284万人,社会兜底脱贫10231万人。

2.贫困村退出

——贫困村实现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五保、集体经济“六项保障”措施得到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4万元以上,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增强。

 

到2017年,全14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到2018年,全县1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

——到2018年,建设移民新村20个,生态文化旅游新村50个,特色产业聚集新村70个,绿色文明新村60个,实现190个贫困村脱贫发展。大力推进非贫困村扶贫开发,确保非贫困村及贫困人口与全县同步实现稳步脱贫。

贫困村脱贫计划:2016年计划脱贫57个村;2017年计划脱贫83个村;2018年计划脱贫50个村。到2018年19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3.贫困县“摘帽”

——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到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18年,全县贫困村实现全面摘帽,永顺县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

3.3.2永顺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到201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4.4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2亿元。到201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2.4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1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8年达到12000元。

——2019年基本实现乡乡通等级公路,村级公路和村间道路硬化,具备条件的村通班车。

——2018年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问题。

——2018年实现100%的乡镇通自来水,有饮用水源的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018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80%,森林蓄积量达到1101.4532万立方米。

——2018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能力水平持续提高。

——2018年,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明显提高,每户有一名以上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2018年,完成15679人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5%。

——2018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2018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第四章  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以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根本,以改善民生、增加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聚焦贫困人口,实行因人施策,实现有稳定收入来源、有健康身体、有良好居住环境、有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到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整体越过国家贫困线,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产业扶持

4.1.1建设目标

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的思路,立足资优势,促进开发式扶贫。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到村,规划到户,措施到人,扶持发展一批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让所有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所有的贫困户都有稳定产业,到2018年,年人均纯收入越过国家贫困线(按照人均纯收入3250元价格计算),通过产业扶持,实现7.338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4.1.2建设内容

根据贫困户家庭资源情况及劳动力从业水平状况,以贫困户为基本单元开展扶持。建立和发展一批以猕猴桃、柑橘、烤烟、茶叶、油茶、蔬菜、养殖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实现户户有产业支撑,人均产业面积达到2亩以上,贫困户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20万亩以上。

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旅游产业,乡村旅游项目村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以上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工作。

建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形式,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以股份合作或委托帮扶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2个,带动7万贫困人口脱贫。

引导一批金融资本参与扶贫,推动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发展,对贫困农户进行贷款信用评级授信,支持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小额贷款。

培育一批农村能人,建设一批家庭农(牧)场,使之成为农村新型产业建设主体,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品牌,以绿色、生态、文化为金字招牌,完善“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扶贫链条,做优、做实、做大永顺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加快脱贫。 

第二节  教育扶持

4.2.1建设目标

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扶贫助学等工作,不断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全县培养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一村一大”等致富带头人0.6万人次以上,“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3万人次,贫困大学生助学0.5万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扶贫助学0.5万人。到2018年,通过培训转移就业2万人,确保农村新生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经济进一步扩大。

4.2.2建设内容

整合教育、科技、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资源,实施“十万农民培训计划”,实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依托省、州、县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培训资源,对“两后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给予助学补助。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实施扶贫助学救助,本科生一次性补助5000元,专科生一次性补助3000元。对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幼儿进行扶贫助学,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安置、园区就业创业、外出务工等方式,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三节  移民搬迁扶持

4.3.1建设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到2018年,搬迁安置贫困农户589518656人。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进程,到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6367户。

4.3.2建设内容

把移民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搬迁农户向城市、中心集镇、乡村集中安置区迁徙。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办法,实行群众自建、企业代建、购置商品房、入住公租房、进住廉租房等多种形式。合理设置建房面积,一般控制在60--120平方米,楼层1--2层,尽量满足不同经济实力搬迁户的用房需求。整合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特色村寨保护、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资金,对搬迁户实行差额奖补政策,对无力建房的特殊困难户由政府兜底搬迁或搬进福利院集中供养。按照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卫生的基本要求,对D级危房拆除重建,C级危房修缮加固,做到结构坚固、经济实用,达到当地一般农户住房条件的中等水平,危房改造实行差额奖补政策

                   第四节  政策兜底扶持

4.4.1建设目标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补助标准,落实补助政策,将农村低保贫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长期患大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社会兜底,确保最困难群众通过国家兜底政策扶持越过贫困线,全县对592910231名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兜底。

4.4.2 建设内容

对兜底对象实施特殊救助,在现有低保补助标准100元/人·月的基础上,逐年提高补助标准,到2018年,低保补助标准增加到300元/人·月,紧紧托住农村兜底对象的基本生活底线。

对兜底的患有疾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的叠加政策,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衔接机制,实施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拓宽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提高大病救助补助标准,基本实现医疗费用全免。

第五节  生态补偿扶持

4.5.1建设目标

对生活在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国家生态公益林区域内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补偿扶持,到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

4.5.2建设内容

加大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不二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保护力度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对生活在其中的贫困人口,增加重点转移支付,提高补偿标准,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积极推进绿色永顺建设工程和珍稀树种与特殊林木培育工程,加快发展高效生态林业经济,提高保护区内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确保2018年保护区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五章  贫困村脱贫与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贫困村建成特色村寨,加快贫困村脱贫与发展,为同步小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贫困村整体推进

5.1.1总体规划

按照贫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落实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落实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五保、集体经济“六项保障”,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

到2018年,基本实现贫困村村通自来水,户户有水用,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规划建设人饮工程156处。全面完成贫困村农网改造,户户通电,稳定供电,城乡同网同价。所有贫困村通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自然组(寨)要通水泥(沥青),所有通村公路、通组公路,户间道实现硬化,通村公路硬化1950公里,通组公路硬化4282公里,户间道硬化5620公里。全面完成农村无房户建房,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解决768户无房户建房,完成5599户危房户改造。全面实行生活生产垃圾集中处理,全面治理工业污染和水源污染,全面推行村庄亮化美化,努力打造绿色、和谐、宜居村庄,加快推进新能源利用,建设光伏照明5000盏,光伏屋面5万㎡,所有贫困村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有1个核心产业园,有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村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有条件的村设立和建好村小和幼儿园。建有村级卫生室,有条件的村建立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农村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实现全面救助。进一步完善乡镇养老院建设,采取集中和分散供养形式,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享。农村低保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应保尽保,牢牢兜住低保贫困人口的生活底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4万元以上,村级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保障,凝聚力、战斗力强。

5.1.2特色新村建设

根据贫困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趋势,突出特色,彰显优势,打造永顺特色新村。

移民搬迁安居新村建设。对高寒山区、深山区、边远山区等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区、易地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安置46898672,积极稳妥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以县城区、中心集镇、景点圈、产业园区为核心,有组织有计划建设移民搬迁安居新村。

全县新建移民搬迁新区20个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原则,帮助搬迁户发展致富产业,巩固搬迁成果。对集中安置区实施“一栋新房、一条道路、一口水池、一块绿地、一个院落”的“五个一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文化旅游新村建设。对全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能力的50个贫困村,建成生态文化旅游新村。突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景点建设、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土家族和苗族乡村旅游产品;突出湘西民族民俗风情,对特色村寨进行“穿衣戴帽”,打造湘西特色农事体验型、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型新村;突出湘西历史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地域文化底蕴,打造历史地域和人文观光型新村。通过生态文化旅游新村建设,使旅游收入成为贫困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工程。

特色产业新村建设。落实“四跟四走”产业建设要求,重点发展七大种植业和四个养殖业等特色产业。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标准园区一个合作组织、一批家庭农牧场、冷链储藏设施、一批产品销售服务平台”标准,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特色产业新村平台支撑,努力实现“农业园区化、园区标准化、农旅一体化”。全县建设特色产业新村70个以上,贫困村人均产业面积达到2亩以上,产业收入成为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来源。

绿色文明和谐新村建设。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对地处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猛洞河流域两岸国家生态保护屏障区域内的贫困村,保护生态环境,建好绿色家园,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民居改造相结合,突出山水风光,建设特色村寨;依托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发展生态林业和高山避暑经济,提高林业效益。对生态保护区实行特殊扶持政策,提高生态补助标准,增加生态保护区群众的转移性收入,塑造永顺县绿色生态形象。

第二节  非贫困村扶持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大力推进非贫困村扶贫开发,针对非贫困村的发展现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与全县同步实现稳步脱贫。

 

第六章 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第一节   农村道路通畅工程

6.1.1农村道路建设目标

投资40亿元,建成吉恩高速永顺段;筹资15607.2万元,修改建县乡公路52.024公里;筹资30316.2万元,新修改建通村公路202.18公里;筹资60945.3万元,新修改建自然寨通达公路203.151公里;筹资52364万元,新修改建村组道路硬化(含村间道路硬化)1047.28万元;筹资1450万元,新建农村客运站9个。

6.1.2农村道路通畅工程

按照“破瓶颈、兴产业、强基础”的方针,强力破交通瓶颈。2014年至2019年,重点改建、整修两岔、西歧、灵溪镇、对山、永茂、朗溪、万民、盐井、小溪镇、润雅等11个乡的52.024公里的县乡公路;改建、硬化车坪乡白腊村、灵溪镇麻料村、万民乡洞坪村等202个行政村的1202.108公里的通村公路;改建、硬化万坪至塔卧等17个乡镇的203.151公里的自然寨通达公路;新建、硬化小溪镇马石村永茂镇于家村等214个行政村的1047.28公里的村组道路新建及硬化;新建塔卧三家田等11个乡镇的29个农村客运站,实现农村客运站的全覆盖。

第二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6.2.1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

筹资13949万元,新建乡村人饮工程156个;解决84523人饮水困难问题,做到村村通自来水,贫困户自来水通水率达100%

第三节  农村电力保障工程

6.3.1电力保障建设任务

筹资15692万元,新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惠及172个村67802户;筹资136万元,新建农村电力排灌用电设备645个;筹资4450万元,新建农村小水电工程15个;筹资1590万元,新建农村光伏工程55户等。

6.3.2电力保障工程

2014年到2018年期间规划新建电站10座装机容量6990kw,年均发电量2468万kWh;改造电站7座装机容量14310kw,新增装机容量3060kw,年均发电量5676万kWh;扩建电站4座装机容量17910kw,新增装机容量6550kw。共新增装机容量60750kw,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47390kw,年均发电量46488万kwh。通过实施农村水电项目,着力提高农村水电管理水平、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有条件的电站实现调度自动化。结合永顺县“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新建与之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电网,紧紧围绕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以“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和农村用电需求为导向,根据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环境、能源发展形势,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和完善工程,全面建成以220kV变电站为电源点,以110kV和35kV为骨干网架,以10kV、0.4kV为供电网络的“结构合理、技术实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坚强农村电网。

第四节  农村安居与环境治理工程

6.4.1农村安居与环境治理目标

筹资943.75万元,完成768户无房户建房;筹资8591.25万元,完成5599户危房户改造;筹资93780万元,生态移民搬迁4689户;筹资38100万元,特色居民改造26755户;筹资4236万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2129户;筹资5476万元,实施农村五改工程5476户等。

6.4.2安居与环境治理工程

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安全问题、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以农民自筹为主,通过政府适当补助、政策扶持和社会参与等措施,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分年度推进我县重点扶贫联系村贫困居民危房改造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体住房有较大改善。从2014年至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6170户,改造面积130万平方米。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原则,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特色民居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五改工程等环境治理工程。

第五节  特色产业增收工程

6.5.1特色产业增收目标

82723万元,种植油茶32万亩;6930万元,新建烤烟基地6.5万亩;6099万元,实施柑橘产业低品改7.62万亩;4707万元,实施油茶低品改6.2万亩;10941万元,新扩及低品改猕猴桃10.941万亩;2850万元,新建蔬菜基地1.84万亩;14924万元,培育畜牧水产400万头(只、尾);资7400万元,培育扶贫龙头企业5个。

6.5.2特色产业增收工程

1、柑桔产业。到2018年,实现年总产量18万吨以上,柑桔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0%以上,优质品种种植率占85%以上,“三品认证”率达到80%。全县柑桔种植面积力争保持在16万亩左右,每年完成柑桔标准化生产6000亩,新建柚类基地3000亩。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以柑桔生态区划为主要依据,将灵溪镇确定为脐橙优势区,将小溪镇、芙蓉镇、颗砂、首车、灵溪镇等乡镇确定为椪柑优势区,将塔卧、车坪、砂坝、泽家等乡镇确定为柚类优势区。2016年,计划在小溪镇创办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面积3000亩;2017年,计划在灵溪镇创办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面积3000亩。2018年在芙蓉镇列夕村创办3000亩的白皮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在我县灵溪镇、泽家、塔卧、车坪等乡新建柚类基地15000亩。对低改桔园实行“劣改优”、“高改矮”、“密改稀”,对原定植100株/亩以上密植椪柑园,保持在60-70株/亩,以利根系生长和打通通风透光道,对生长势和树形比较正常的但荫蔽较严重的桔园,采取“压上,控冠,疏内”进行修剪。修建集雨节水窖、硬化水塘(库)以及提灌站,修建沟渠或安装手持胶管进行桔园灌溉,蓄水量达180000立方米、修建园内机耕道90千米、修建园内道路50千米;新建50吨通风贮藏库100座、20吨简易贮藏库100座。积极扶持长官果王合作社、优农柑橘合作社、首车金果专业合作社、富坪纽荷尔脐橙合作社等17个新型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推广省工栽培技术、生草栽培技术、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等标准化栽培技术。

2、猕猴桃产业。到2018年,实现猕猴桃栽培总面积12万亩以上,年总产量12万吨以上,90%以上果园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三品”认证面积达85%,培育“湘西富硒猕猴桃”品牌。把永顺县猕猴桃产业同加工贮藏、物流、生态养殖、旅游有机结合,应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成湖南领先、全国一流的优质绿色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在永顺县松柏镇松柏村、心印、坝溶、花桥、龙头、湖坪,芙蓉镇保坪等村,新扩面积13000亩;新扩猕猴桃休闲观光产业带建设,在松柏、高坪、石堤、芙蓉四个乡镇建保鲜库500个,在青坪镇龙关、青坪、洗笔、洞坎,石堤镇铜瓦、新华、狮子、羊峰、毛土坪、五里、大利,高坪乡西米、马鞍、那木、场坪、高坪村、芙蓉镇雨龙、茶园村等村实施,面积达50000亩。实施猴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猕猴桃基地500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3000亩,新修机耕道50千米,生产道20千米,节水窖12000口,新建设50吨的冷藏库50栋。在积极扶持永顺县鸿丰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松柏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等专业协会以及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外,再新组建专业合作社10家,招商企业之家。

3、茶叶产业。实现茶叶生产“四化”,即基地无性系良种化、加工机械化、产品优质化、服务社会化。2016—2020年全县计划建设84250亩茶园基地(绿茶44000亩,莓茶40250亩),标准园建设9000亩,低改400亩,力争到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76万亩以上。培育和发展2-3个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茶叶龙头企业,建成一批规范化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以“土司泊金茶”为主推品牌,打造富硒、有机茶品牌。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结合全县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重点打造永桑公路茶叶产业带。确定砂坝镇、塔卧镇、灵溪镇、车坪乡、颗砂乡、西歧乡、灵溪镇、毛坝乡为我县茶叶种植主产区。力争到2018年全县完成茶叶基地建设84250亩,其中绿茶44000亩,莓茶40250亩。完成柑桔标准园和低改76235亩。争取在2018年全县共建茶叶标准化加工厂6家,中小型加工厂30家。在贮藏容量20吨以上的茶叶保鲜冷库100栋,除大力扶持土家人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毛谷斯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现有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新建合作社10家,加强茶叶销售力度,努力打造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家茶都”;在县城中心结合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和红色旅游文化兴建“土司贡茶一条街”。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品牌整合、标识上市。采取科学的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 “土司泊金茶”系列名茶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4、林业产业。以森林质量提升和林业产业升级为核心,着力打造生态林业、创新林业、科技林业、效益林业和法制林业,到201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69.71%,至2018达到70%,林木绿化率由现在74.74%至2020年达80%。活立木蓄积:由现在的11014532立方米,增加到1450000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4000万立方米,森林单位面积72立方米/每公顷。林业产值:由现在的8亿元增加10亿元。完成中幼林抚育面积1223公顷。乔木林面积:由现在229684.4公顷增加到237752公顷。林地面积增加32000公顷,其中:山坡地退耕还林(果)12000公顷,荒山绿化20000公顷。湿地保护面积达667公顷。新建绿色通道200公里,新增城区绿化300万平米,完成申报以芙蓉镇为中心辐射老司城、不二门、小溪自然保护区、猛洞河的国家森林公园,到规划末期,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7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79%,城市绿化覆盖率由现28.56%提高到32%,全县通道、水系绿化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提高单位面积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升森林品质,增加森林碳储量;进一步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大绿化生态体系,推进身边增绿,建设森林县城、林果村镇;进一步发展林业产业,提升油茶、楠竹、绿化苗木、水果产业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增加林农收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南山生态新城、司河流域建设地质公园、酉水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园和长官、永茂生态保护区宣传生态文化,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机制,推动森林保险和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森林防火体系、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保障与服务体系;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基层“场、站、所”建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充实林业发展后劲;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碳汇造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5、蔬菜产业。到2018年,全县发展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0.392万亩,城镇专业蔬菜基地稳定在2500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0.392万亩,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1亿元;培育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15个,发展营销大户和经纪人300人,实现外销蔬菜10万吨,产值过亿元。蔬菜主产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余元。一是开发优势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种植由特色产品向优质产品、相对集中向区域化转变,着力打造二大特色商品蔬菜基地,即:外销蔬菜1.1万亩(主要种植辣椒、芦笋,以石堤、芙蓉、松柏、高坪、万坪等乡镇为基地),时鲜蔬菜0.74万亩(以灵溪、泽家、灵溪镇等乡镇为基地)。二是发展高山反季蔬菜基地。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各种实体组织(企业、协会),发展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高山蔬菜发展,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力争用五年时间发展以松柏镇新棚村、福建村、仙仁村、坝溶村、灵溪镇高峰片区和羊峰山农场为种植区的高山反季蔬菜基地10000亩。三是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打造以两岔乡、灵溪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力争6年生产食用菌200万袋,产量1000万斤,产值4000万元。四是争取用6年时间逐步完善灵溪、石堤、万坪、灵溪、两岔、芙蓉、松柏、高坪8个乡镇3005亩专业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保障我县城镇居民蔬菜供应。

6、畜牧产业。到2018年,出栏生猪65万头(专业养殖黒猪32000头、山羊1.5万只、肉牛出栏14.73万头、家禽100万羽,年递增速度分别达到6.13%、22.20%、14.87%和10.76%;肉类总产量达到28550吨、禽蛋产量达到5800吨、畜牧业综合产值达25亿元,年递增速度分别达到7.10%、10.76%和12.00%;畜牧业综合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生猪:重点突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和重点打造湘西黑猪产业。“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30个;湘西黑猪产业方面,着力推广“236”养殖模式,计划到“十三五”期末,发展年出栏300以上的家庭牧场1000户,年出栏优质湘西黑猪3万头以上,争取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笼子。着重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和湘西腊肉加工企业,力争在屠宰加工及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

牛:以松柏镇、青坪镇、石堤镇、灵溪镇、砂坝镇、西岐乡等乡镇为重点,建立黄牛生产小区,逐步扩大规模。特别做好牛的短期育肥工作,提高现有淘汰牛的经济价值,增加肉食供应量,改善肉质,增加收入。品种改良方式,在民间耕牛配种站的基础上,以企业(大户)为载体,建立冻精配种站。牛的发展方向以优质肉牛为主,培植各类肉牛养殖大户100户,其中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10个,20头以上的30个,10头以上的60个。建肉牛育肥场10个。

羊:应以发展优质肉羊为主要方向,以引进外来品种改良本地品种为主,强化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森保牧业自生桥山羊良种繁育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南本”、“波本”、“波南本”杂交,改良本地品种,提高生产性能。主要产区为全县草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乡镇,采取半放牧半圈养方式,母羊饲养应相对分散,重点推广集中育肥技术,提高羊肉品质与单只羊的产肉量。杂交方式主要为波x南x本杂交组合。发展方向以肉羊为主,培植各类山羊养殖大户500户,其中年出栏20只以上的445个,年出栏300只以上的50个,500只以上的5个。

7、烟草产业。到2018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烟叶总产量达到18万担左右,总产值达到2.7亿元,烟叶税达到6000万元;形成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家庭农场和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主体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烟农户均种植规模达到30亩;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97%以上,打造永顺“山地特色烟叶”品牌;进一步完善4个烟叶基地单元,基地化产销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为基本形态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建设5个高标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通过烟叶产业的提升发展,烟农户均种烟产值达到15万元以上、纯收入10万元以上。一是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按照区域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打造规模集中、优势明显的烟叶经济产业带。立足现有种烟乡镇,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扩大重点乡镇生产规模,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发展4万担以上产烟乡镇1个(松柏),3万担以上的产烟乡镇2个(芙蓉、石堤),2万担以上的产乡镇1个(高坪),1万担以上乡镇2个(青坪、泽家),发展千担以上专业村100个。通过优化布局,打造以高坪片区、石堤片区、泽家片区、首车片区为重点,与其它经济产业并驾齐驱、和谐发展的烟叶经济产业带,构建规模稳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烟叶产业格局。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面完成16万亩轮作种烟基本农田的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烟田,实现集约化育苗、集约化烘烤率100%,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完善配套烟草农机装备,烟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山地烟田基本实现机械化,促进减工降本增效。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专业合作”,形成“烟叶家庭农场(专业户)+烟农合作社”模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全过程管控、全覆盖服务,打造数字烟草农业。到2020年,完善配套、集约高效的现代烟草农业体系基本建成,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亩均用工控制在15个以内,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现代化水平保持在全省农业产业和全国烟叶生产的前列。三是打造特色烟叶品牌。坚持做精、做强、做出特色,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具有永顺特色的“轻香淡雅”山地烟叶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烟叶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四是拓展烟叶市场空间。坚持计划资源、市场需求、基地建设有机统一,全面加强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变烟叶品牌优势为市场优势。实行“单元规划、综合配套、统一管理、定向生产”,加强基地单元建设,强化需求导向,围绕重点卷烟企业和骨干卷烟品牌,推进农工商研一体化开发,走订单生产之路。深化与湖南中烟、广州中烟、上海中烟等重点卷烟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烟叶销售市场,为全县烟叶生产发展、烟农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第六节  生态文化及旅游建设工程

6.6.1生态文化及旅游建设任务

投资4983万元,实施退耕还林39.86万亩;投资2000万元,实施生态林保护工程1平方公里;投资5685万元,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3.79万亩;投资13110万元,建设公益林131.11万亩;新建生态扶贫岗位3个,新增护林、护渔人员4560人,投入资金4598万元。投资2927万元,新建村农家书院195个;投资3900万元,新建村文化活动中心195个;投资1585万元,新建民族文化保护中心11个;投资2189万元,新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项目12个;投资748万元,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投资4000万元,广播村村响投资7000万元。开发大湘西旅游精品线路10条投资1577万元,建设民族旅游特色村寨10个投资381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6000万元培育旅游文化7个。

6.6.2生态文化及旅游建设工程

1、生态旅游。2015年老司城申遗,为永顺生态、文化旅游注入新活力、新机遇。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24000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29%;不二门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1600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0.42%。这些建立,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大大促进县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漂流、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老司城遗址等生态旅游区建立,为永顺县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森林自然环境,旅游业不断地发展成规模,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社会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永顺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扶贫产业发展规划项目9个,投资62125.62万元,主要内容:油茶新造3.2万亩、油茶低改3.0万亩;公益林效益补偿,建设规模167.55万亩,同时全县103.4万亩退耕还林全部纳入公益林效益补偿,补偿标准提高至每亩100元,总投资27095万元;2014至2019年规划森林护育18.69万亩,投入资金1868.92万元;生态林建设3.32万亩,投入资金5080万元;第二轮退耕还林6.68万亩,投入资金9101.4万元;石漠化造林面积3.36万亩,投入资金2684万元;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面积2.46万亩,投入资金246万元。

2、文化建设。到2018年,全面建成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室,完善村级农家书屋,建成标准化乡镇文化站,建成3个文化保护中心,建成3个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3个,建成民族民间工艺保护3个,组建文艺团队60支,组织文化培训3万7千次。一乡镇标准化文化站建设。2016年投入资金150万元,实施15个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它们分别是小溪镇文化站、石堤镇文化站、永茂镇文化站、青坪镇文化站、砂坝镇文化站、灵溪镇文化站、西岐乡文化站、两岔乡文化站、对山乡文化站、润雅乡文化站、毛坝乡文化站、盐井乡文化站。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60万元,实施个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它们分别是首车镇文化站、芙蓉镇文化站、小溪文化站、朗溪乡文化站、车坪乡文化站。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2014年-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8100万元,共涉及到324个行政村、居委会,分三年推进。2016年目标是建成121个行政村、居委会,投入资金3025万元,主要以有场地,群众文化基础较好的行政村、居委会。2017年目标是建成最后的110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投入资金2750万元。三农家书屋。2014年到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25.5万元,共涉及到全县的每个行政村、居委会,分年推进。2014年计划指标改善61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投入资金30.5万元,主要以有村小的村。2015年计划指标改善61个行政村,投入资金30.5万元,主要以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2016年计划指标改善69个行政村,投入资金34.5万元。2016年计划指标完成5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改善,计划投入资金27万元2017年计划指标50个行政村,共投入资金25万元2018年计划指标完成最后的29个行政村。四文化传承与保护。2014年到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008万元,共建成3个民族文化保护中心、3个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3个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和60支文艺团队的组建,其中民族文化保护中心、分五年推进,每两年建一个。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共分五年推进,每年实施一个。60支文艺团队组建分5年推进,每年10支。2014年投入资金356万元,2015年-2017年投入资金356万元,2017年-2018年投入资金356万元。五文化技能培训。永顺县属于国家扶贫重点县,2014年总人口达54万人,良好的群众条件是文化传播的基础,现在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开始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农村没有专业的老师,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把文化技能培训纳入文化扶贫规划当中。2014年-2018年,计划文化技能培训31600次,共投资资金532万元,分年推进, 2014年培训次数5500次,投入资金110万元,受益群众达21万人次 2015年培训次数5800次,投入资金116万元,受益群众达29万人次;2016年培训次数6100次,投入资金122万元,受益群众达32万人次;2017年培训次数6300次,投入资金126万元,受益群众达31.5万人次;2018年培训次数6500次,投入资金130万元,受益群众达32.5万人次;主要是培训土家文化、广场舞、文化信息培训为主,为推进全县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节  教育培训工程

6.7.1教育培训任务

筹资2610万元,新建乡镇幼儿园81所;筹资32026万元,解决农村中小学生16万人营养餐;筹资1031万元,资助4127人职业教育;筹资2446万元,资助12232人享受高等教育;筹资1600万元,帮助5023人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筹资15178万元,农村创业就业培训94798人;投资10850万元,义务教育助学54252人

6.7.2教育培训工程

我县将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干部驻村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九项工程。在职业教育培训工程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一年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除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外,还将享受扶贫助学补助。2014-2018年,我县计划至少对4万个贫困家庭子女进行培训和补助。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一个青年、培养一技之长、致富一个家庭的目标。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无论在何地就读,其家庭均可在户籍所在地申请扶贫助学补助,还可按规定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补给贫困家庭。

第八节  农村医疗保健及卫计工程

6.8.1农村医疗保健及卫计任务

 投资41150万元,新建县市医院4个;投资2300万元,改扩建乡镇中心卫生院23个;投资1231万元,改扩建村卫生室123个;投资1762万元,新增农村妇幼保健站8所;投资1450万元,新增农村计划生育所30个;投资3792万元,新建农村的居民全民健康活动中心405所

6.8.2农村医疗保健及卫计工程

到2018年,我县初步建成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计划总投资2300万元,每个乡镇建一所具有公益性质的公立乡镇卫生院,一村建一所合格村卫生室。投资1231万元,改造建设2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投资720万元,在县城内建设5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九节  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6.9.1农村社会保障任务

投资3600万元,新建乡镇敬老院10所;筹资27540万元,低保贫困户45000人;筹资13820万元,兜低贫困户10231人;筹资5883万元,3700人实行五保;筹资28952万元,对205643人进行医疗保险;筹资3600万元,新建农村敬老院19000平方米;筹资4000万元,新建儿童福利院1500平方米;筹资1360万元,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500平方米。

6.9.2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到2018年,农村低保人数达到45000人,新农合人数达到57863人,每年救助人数达到22000人。农村社会保险达90%以上,农村社会救助达100%,农村社会救济的对象主要是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以及其他困难群众。农村社会福利达100%,主要任务是保障孤、寡,老、弱、病、残者的基本生活,同时对这些特困群体提供生活方面的上门服务,并开展娱乐、康复等活动,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农村社会优抚达100%,优待、抚恤和安置农村退伍军人以及对农村从军家属给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补助。

第十节  农村信息化工程

6.10.1农村信息化目标

筹资6000万元,新建宽带通村及电子商务网点建设;筹资28万元,新建学校局域网40个;实现3G、4G网络村村全覆盖;大力推进“湘西为村”建设。

6.10.2农村信息化工程

推进数字永顺建设,形成覆盖县城区、乡镇和行政村通讯宽带信息化网络。

(1)电信宽带建设。在32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光纤宽带,普通宽带带宽达到20M,普及行政村光纤电视。完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的光纤宽带接入,2016年,所有自然村全部实行光纤宽带上网,保证所有上网带宽20M,给学校提高不低于50M的接入带宽能力。到2018年,将实现全县城乡行政村网络覆盖。

(2)移动宽带建设。新建4G站点178个,全县实现城区和乡镇覆盖。到2020年,将实现全县城乡行政村网络覆盖。

(3)联通宽带建设。加大对乡镇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完成12个镇宽带接入全面覆盖,对两岔、灵溪、西岐、大坝、车坪、毛坝、共6个人口在1万以上的乡按常住人口情况分别以FTTH光纤接入或无线网络进行覆盖,宽带用户达到8000户。

(4)“湘西为村”建设。将“湘西为村”作为一种“互联网+乡村”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大力推行,重点在全县190个贫困村推广,对贫困村项目带头人展开商业培训,开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公益众投和股份众投等互联网扶贫项目,为村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七章  基层组织建设

 

阵地建设。本着坚持标准、综合利用的原则,对农村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的建设统投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基层组织固定活动场所。办公场所做到“五有”,即有专用办公室、有办公桌椅、有档案柜、有档案资料、有会议记录。党员活动室做到“六有”,即有党旗、有会议桌椅、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书报刊)、有学习笔记、有活动记录。建设党员“双建双带”创业示范基地,示范引导群众创业脱贫。

    队伍建设。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推进第一支书和大学生村官工程,注重在致富能手、打工回乡青年、复退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干部,启用政治素质过硬、发展经济有能力、热心为村集体做事的同志担任村支书和班子成员,提高村支两委能力。加强农村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在优秀青年团员、农民中发展党员,把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负责人、致富能手纳入培养范围,增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制度建设。抓好基层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规范党组织议事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学习制度,坚持和完善交心谈心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决策征询党员意见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选举、民主议事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双向”报告制度(向党员和上级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制、票决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精神文明建设。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投入,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形成县乡村纵向联动、县直有关部门横向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真正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贫困群众扶贫攻坚主题教育,破除“等靠要”,培养和提高群众投身扶贫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基本活动。通过基本活动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员观念,激活党员的内动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年初要召开党员大会,经常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定期开展学习活动(重点学习重大时事政治和法律法规知识)和召开“双重”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七一”纪念活动,搞好发展党员和总结表彰,有组织地开展党员“三评”活动和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乡镇机关党员要重点开展好扶贫帮困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两服务、两促进”党员主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万名干部联万户,心连心、办实事”活动、“三联两带”活动和年终送温暖活动。农村党员要组织开展“双建双带”党员创业示范活动。

基本保障。基层党组织要做“三个落实”:一是党建活动经费落实。二是学习培训经费落实。三是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报酬落实。农村党组织要做到“三个确保”,实现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一是实施“村级保障工程”,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经济年积累在4万元以上。二是确保村党支部有办公经费和农村党员学习培训活动经费。三是确保村组干部基本工资待遇,实行村干部工资统投。村干部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探索和建立健全优秀村干部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 

 集体经济。积极发挥村支两委功能,创建或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创办村办企业、村级种养试验点、示范片,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购买门面、投建厂房等形式,建立农产品销售服务窗口,为集体经济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至2018年,实现19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在5万元以上。             

第八章  资金筹措

 第一节 总投资概算及来源

8.1总投资概算及来源

8.1.1规划总投资概算 

本规划项目总投资:1224066万元。其中:

产业发展项目434850万元;社会保障项目105371万元;助学培训项目103713万元;搬迁改造项目149605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369342万元;生态护贫项目61185万元。         

       永顺县脱贫攻坚工程分类投资表      单位:万元

名称

产业发展

社会保障

助学培训

搬迁改造

基础设施

生态补偿

金额(万元)

434850

105371

103713

149605

369342

61185

 

8.1.2贫困人口帮扶直接投资概算

     全县14.778万贫困人口直接扶持资金 1.48亿元。另外,产业扶持资金43.49亿元,教育扶持资金10.37亿元,移民搬迁扶持资金15亿元,社会保障资金10.54亿元,生态补偿扶持 6.12亿元。

贫困人口直接帮扶资金概算表

 

人口

标准

资金

备注

产业扶持

14.78万人

0.1-0.2万元/人.年

1.48亿元

5扶持

教育扶持

2.28万人

0.3-0.5万元/人

0.98亿元

一次性扶持

移民搬迁

2.95万人

4-5万元/人

15亿元

一次性扶持

最低生活保障

6.23万人

 

10.54亿元

5年计算

生态补偿

万人

 

6.12亿元

5年计算

合  计

万人次

 

34.12亿元

 

8.1.3永顺县农村脱贫工程分年度投资

2014年投资32.2亿元;2015年投资45.6亿元;2016年投资48.2亿元;2017年投资 48.5 亿元;2018年投资51.3亿元2019年投资44.1亿元。                   永顺县农村脱贫工程分年度投资计划表          单位:亿元

年度

2014

2015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投资额

18.15

20.35

25.53

27.5

30.87

 

 

 

 

第二节 资金筹措

8.2资金筹措  

 1.财政专项资金: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投入26.9亿元。

 2.行业部门资金:行业部门资金投入94.45亿元。

 3.社会投入:以国家、省、州直单位、湘潭市及社会支持为主的社会资金投入0.42亿元。

4.企业投资:各类企业投入 0.63亿元。

 

第九章  部门任务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十大重点工程。

9.1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由县交通局牵头,县发改局、县扶贫开发办、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移民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烟草局等单位参加。

9.2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由县水利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移民局、县环保局、县卫计局、县扶贫开发办、县财政局等单位参加。

9.3农村电力保障工程

由县经信局牵头,县电力公司、县农业县、县国土局、县林业局等单位参加。

9.4村安居与环境治理工程

由县发改局、住建局牵头,县扶贫开发办、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移民局、县农业局、金融等部门参加。

9.5特色产业增收工程

由县农业局牵头,县旅游文广新局、县经信局、县人社局、县商务局和金融等部门参加。

9.6生态文化及旅游建设工程

由县林业局、县旅游文广新局牵头,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参加。

9.7教育培训工程

由县教体局、县人社局负责落实牵头,县农业局、县扶贫开发办、县移民局、县财政局、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参加。

9.8农村医疗保健及卫计工程

由县卫计局牵头,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参加。

9.9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由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县卫计局、县扶贫开发办、县残联等部等单位参加。

9.10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工程

由县经信局牵头,县旅游文广新局、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等单位参加。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保障

把握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好永顺县作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重要作用,用好用活各项支持政策,拓展政策支持的空间。

财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中央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和省州财政扶贫资金对我县的分配比例,加大对195个贫困村的财政支持。

税收支持政策。凡属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减免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优惠。

投资支持政策。大幅度提高公路、铁路、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投入比例以及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前三年,为投资企业税收减半,为税收达100万元以上企业返回10万元,500万元以上返回100万元。

产业支持政策。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享受国家实施的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享受重点支持;完善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扶持模式,实现产业扶贫的规范化、制度化。土地平整、苗木、肥料均由财政扶贫资金支付。对猕猴桃等资金需求较大的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产业投入。

生态补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争取所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享受到生态补偿,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专项建设债券,开展土地增减挂。

金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湖南省委、湘西州委对永顺的金融特惠支持,创设永顺金融扶贫改革试验区,形成扶贫融资新格局。

帮扶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军队系统等单位的定点扶贫。争取中央和省、州定点扶贫有关单位与我县进行双向人才交流。

扶持重点群体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实行政策兜底;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解决医疗费用,实行医疗救助;对于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户,通过移民搬迁一批;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

第二节  投入保障

建立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强化永顺县扶贫攻坚主战场地位,确保安排到我县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占比例不减少。落实地方财政扶贫资金配套政策,争取省州财政配套安排给我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按财政增幅同步增加扶贫专项资金。年财政扶贫资金增长不低于10%,年投入到贫困村资金不少于150万元(含产业及教育扶贫资金),年用于产业开发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年用于到户到人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年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亿以上,到2019年达1.8亿元,金融扶贫到2019年达1亿,使贫困村年投入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引导和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第三节  机制保障

建立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制度;实行县直单位包村和干部驻村扶贫制度,采取“1+1”扶贫模式,组织万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扶贫,群众不脱贫,扶贫工作不脱钩。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合理确定资金投入办法,健全资金分配机制,加大资金资源整合、监管力度,将扶贫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立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有激励有约束。对通过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提前越过国家贫困线的贫困人口和提前脱贫退出贫困村的行政村,继续享受国家扶贫政策支持;对提前摘除贫困“帽子”的乡村,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并给予奖励。对贫困村扶贫工作实行专项管理,细化、量化扶贫工作组职责,实行绩效考核。

第四节  人才保障

创造条件、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待遇政策,逐步提高干部职工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标准。扩大干部交流,推荐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家、省、州直机关和沿海发达地区挂职、任职。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考引进一批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对引进人才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待遇等方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重视培养本土人才,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推行大学本科毕业生到贫困村任职,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自愿者到贫困乡村服务,提升基层队伍的基本素质。组织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骨干人员分批轮换驻贫困村服务,为驻村人员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村技术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新录用的公务员要优先安排到贫困乡、村任职。选派县直单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引进高学历人才到贫困村任村长助理,择优高素质的教师到乡村任教,每年对村主干进行党性、组织等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政策水平。

第五节  组织保障

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扶贫攻坚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扶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实行县、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扶贫攻坚作为考核县、乡(镇)主要领导和部门工作重要内容。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保持扶贫开发机构稳定,配备与扶贫工作相适应的扶贫工作人员。加强扶贫开发干部培训与交流,重点培训党政主要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负责人,锻造一支真正懂扶贫、通民情、接地气、善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加强乡镇扶贫开发工作站建设,所有乡镇设立扶贫开发办事机构,配备2至3名扶贫开发专干,并提供必备的工作条件。每年推荐提拔一批乡镇领导到县直部门任职,对连续任职两届且扶贫攻坚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予以优先提拔。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各级党委政府实施严格的督查考核。对县直各部门、驻村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实行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对工作实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末合格,实行诫勉谈话和问责。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