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2014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我县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和各级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化为农服务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克服各种自然不利因素和困难,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全县农业生产稳步进展,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115.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65.98万亩,粮食总产达21.94万吨,同比增加1.56万吨,增幅7.65%,农产品价格一直看好,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预计全县种植业总产值15.86亿元,同比增长3.7%,农民人均收入可望达到4849元,同比增加488元、增幅11.2 %。
(一)粮油生产情况
1. 春收粮油喜获丰收,价格上涨。收获马铃薯等春粮4.19万吨,同比增长8.27%;市场价达1.6 - 2.0元/公斤,同比增加0.3元/公斤;收获油菜籽3.2万吨,同比增加1600吨、增幅4.8%,是湖南20个产油大县之一。今年油菜籽价格在5.7元/公斤,同比增加0.4元/公斤,农民现金收入增加。
2. 水稻、玉米优质化率高,但增产潜能不高。全县推广超级稻、优质稻22.5万亩,占水稻播种的76.4%,杂交玉米规格化早播6.5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7%以上。在石堤镇、砂坝镇创办了2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在毛坝乡、万坪镇等村创办了2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水稻、玉米高产示范片加权平均单产分别达到629.9公斤、512.1公斤,以砂坝镇为核心实施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项目1个,面积12.9万亩,平均单产624.6公斤,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71.2万亩次,为提高粮食单产奠定了基础,全县粮食总产达21.94万吨,加之今年国家提高了水稻最低保护价到138元/百斤,同比增3元/百斤,当前优质稻高达180 - 200/百斤,比普通稻谷高45元/百斤,普通大米4.4元/公斤,优质米7.2 - 8.6元/公斤,玉米120元/百斤,基本持平,稻谷、玉米价格稳中有增,优质稻价格增幅大。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 柑桔产量略减、价格看好。根据长官、芙蓉镇、首车等柑桔主产区的调查来看,预计今年全县柑橘总产11.1万吨,同比减产6.72%,我局在长官镇、芙蓉镇各创办了5000亩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在长官镇集六村实施了1000亩柑桔品改示范,在长官、首车、灵溪等乡镇完成柑桔品改3800亩,低改3.3万亩,带动了全县13万亩柑桔科学培管,优质果率提高12%。目前柑橘上市价收购价达1.4元/公斤,脐橙上市价3.0元/公斤,比上年上涨0.4元/公斤,预计今年腊月柑桔收购价到1.6 - 2.0元/公斤。
2. 猕猴桃产量、收入双增。据松柏镇调查分析,全县猕猴桃产量达4.75万吨,同比增2500吨,主要是挂果面积增加,市场价格看好,开秤价2.4元/公斤,均价达4.8元/公斤、最高价6.0元/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在10月底基本销完。
3. 烤烟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受全国压缩烤烟面积的影响,我县种植面积同比减少1.995万亩,种植面积达6.2万亩,总产量0.75万吨,减少2480吨,但今年均价24元/公斤,同比增长1.2元/公斤,总产值1.8亿元。
4. 茶叶增产、农民增收。总产量140吨,同比增2.2%,产值650万元,同比增120万元。全县春茶均价为82.8元/kg,其中名优茶均价258.3元/kg,每公斤增收24元/kg,鲜叶收购价增加,如一芽一叶初展去年为20 - 30元/斤,而今年却达30 - 35元/斤,干茶收购价也大幅上涨。
5. 蔬菜市场价稳中有增。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我县利用集镇郊区和高山优势,大力发展郊区设施蔬菜、高山延季蔬菜,辣椒、西红柿单价一直在5.0 - 6.0元/公斤,同比持平,特别是设施蔬菜、延季蔬菜效益更可观,吊井乡设施蔬菜,每个大棚一季产值可达2万元以上,羊峰山发展高山延季节辣椒5000亩。
(三)秋冬季农业生产
今年我县计划秋冬季农作物播种55万亩,同比增加2.3万亩,县财政拿出120万元支持秋冬农业生产,在永茂、万坪、灵溪等乡镇创办了千亩油菜高产示范片3个,千亩蔬菜高产示范片2个,百亩油菜高产示范片1个,百亩蔬菜高产示范片1个,200亩小麦高产示范片1个,示范片全部由县级主要领导挂牌督办。每个乡镇及农技人员均办有冬季作物百亩、十亩示范片,全县示范片总面积达2.8万亩,有力推动了全县秋冬农业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完成秋冬农作物播种42.62万亩,完成任务的 68.5% ,其中油菜播种20.1万亩(其中可育苗移栽8.5万亩,直播11.6万亩),完成任务的100.5%。
二、农民增收分析
通过对松柏、泽家、勺哈、砂坝等乡镇抽样调查,农民现金收4849入元,同比增加488元、增幅11.2 %。今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惠农政策直接受益。国家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政策性投入成为直接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要来源。2014年全县安全发放、直接兑现各类惠农补贴资金4810万元,农民人平获得粮食扶持农业补助资金120元。加上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以及对农村学生“两免一补”等,农民人均直接受益达152元。县财政补贴水稻保险资金382.4万元,落实参保面积23.9万亩;玉米保险资金208.8万元,落实参保面积11.6万亩,参保率分别达到78.18%、67.44%,核实上报农作物受灾面积0.79万亩,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248.9万元。
2. 农资价格平稳,农产品价格微长,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全年农资价格同比持平,当前水稻、玉米、猕猴桃、柑桔、蔬菜、烤烟、生猪的价格与上年比均上涨,为家庭经营增收奠定了基础。
3. 劳务经济的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近年来,通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工就业岗前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不断改善,推动了劳务经济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14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增至12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同时季度性的外出务工时间增多,在外每月工作时间比上年同期人均增加3 - 5天。预计2014年可实现劳务收入6.0亿元,比上年增1.2亿元,增幅25%,农民人均增收267元。
三、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 自然条件的制约。贫困山区适宜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区域少,生产佣工价格逐年提高,去年是1人1天100元,今年增加到130元,从而加大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加上,我县农民刚解决温饱,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十分困难,从而影响产业发展扩大规模。
2.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劳务输出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多数为“
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供—加—销衔接不紧,加工水平能力和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处于初级原料阶段。导致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我县农产品商品率约为40%。像柑橘等农产品销售大多处于分散经营、马路市场状态,坐地等客销售,缺乏主动闯市场的意识,市场份额少,竞争力不强。像“溪洲茶叶”、“猛洞河大米”、“武陵牌牛肉”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品牌,然而没有企业来大运作,只是小打小闹,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思考
通过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一是多提供市场、价格、技术等方面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劣农资商品和哄抬农资价格行为。三是加大信贷支持、项目扶持、政策保障措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我们必须盘活现有的农业存量资源,用市场的理念、工业化的观念来搞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1. 加大优势基地建设,靠投入换回报。用足用好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全县的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优势产业、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避免建设上的各自为阵、平面推进。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长官、芙蓉镇、首车等柑橘出口基地,湘西州最大猕猴桃基地县,“全国第一个莓茶原产地保护县”,松柏生态香米基地,和羊峰山脱毒马铃薯良种繁殖基地的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 狠抓产业化经营,从机制上找出路。充分利用松柏生态香米、溪洲莓茶、万坪炕豆腐等农产品品牌,加快精深加工的研发,对一个地方的多个同类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联姻联合,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发挥规模效益。同时大力发展公司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新型产业化模式,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协会和中介流通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真正实行一体化经营
3.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向科技要效益。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1+
4. 狠抓质量安全,在“加法”上做文章。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加大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加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产地环境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申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我县农业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盘活现有的农业存量资源,用市场的理念、工业化的观念来搞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5. 完善农业保险,从政策上想办法。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促使农业保险融入社会化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产业发展基金的储备及应用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抵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