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退耕还林20年:还湘西一片山青水碧

来源:湘西州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9-09-04 字体大小: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湘西州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生态旅游产业兴起,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10月,该州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第一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地区,绿色湘西再添靓丽名片。

  自此,该州在已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望界、小溪、白云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南华山、矮寨、坐龙峡、不二门)、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红石林、凤凰、乌龙山)、5个国家湿地公园(峒河、武水、古苗河、酉水、猛洞河)、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德夯、凤凰)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又增加了一张厚重的城市名片,湘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为 “神秘湘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有力地推动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态发展 绿色湘西亮丽名片

  绿色是湘西经久不变的主色调。2015年,该州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确立了把湘西州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示范性国家森林城市,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美丽湘西”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目标,让群众赢得绿色收益、享受绿色生活。

  州委、州政府高瞻远瞩,把全州1.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全域小康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组织编制了《湘西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湘西州千里生态走廊建设规划》《湘西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题规划,着力增“绿量”、提“绿质”、惠民生。

  州委、州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创森领导小组,出台一批生态文化保护法规,将“创森”工作纳入“五个文明”绩效管理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州委书记、州长多次调度“创森”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专抓、部门牵头、全民参与的全民共创共享的工作格局;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主题,该州大力实施创森九大工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全面开展森林禁伐限伐三年行动、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矿山环境修复。

  一串数据凝聚着艰辛与付出:全州国家级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国字号”品牌达到24个;森林覆盖率由53.35%提高到70.24%,林地面积达到1741.63万亩;森林覆盖率、通道绿化率(83%)、水岸绿化率(86.11%)等20个量化指标超过创建标准;全民义务植树1500万株,认养绿化树木1.5万株,创森工作支持率、参与率、满意度达到95%以上;州域4条高速公路获评“湖南省最美绿色通道”、2条县域公路获评“湖南省最美公路”。空气质量湖南省第一,优良天数稳定在325天以上。

  随着“创森”的成功,“神秘湘西,梦里边城”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养眼、养肺、养心之地和宜居、宜游、宜业、宜养之城…… “创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今日之湘西,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一片片森林彰显着生态宜居,一块块绿色展示着美好未来。

  生态产业 绿色经济抓人眼球

  “过去靠卖木材吃饭,现在靠‘卖空气’赚钱。”2016年5月26日,湖南省林业碳汇工程试点工程在龙山县启动,标志着龙山的8万余亩森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森林的固碳能力变得“有价”。

  林业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是未来30至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排措施。由于我州坚持生态文明立州理念,全州林业用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林业碳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龙山县万宝山、跑马坪、八先洞、八面山、卜纳洞、沙子坡等林场实施的碳汇林项目,新造碳汇林2.6万亩、森林经营碳汇林5.5万亩。2017年完成碳汇工程的首次监测,达成全省首笔碳汇交易,在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减排量160万吨,碳汇收益5618万元,老百姓坐在家里就可以“卖空气”赚钱。

  该州2000年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后,在永顺县成功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程,2001年全州八县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00年至2018年,国家和省共下达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计划任务420.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2.4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92万亩,封山育林25.7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覆盖114个乡镇1798个行政村,39.8万农户162万人。国家累计下达退耕还林项目相关资金59.4亿元,全州退耕农户累计获得钱粮补助户均14380元,人均3533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户98506户383224人,有力地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出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底,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有林地面积达1346.6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643.55万立方米。

  生态旅游 绿色风景让人心动

  青山美,绿水秀,产业旺。行走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随处可见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术、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土家哭嫁歌等原生态表演,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原生态的山水孕育了原生态的文化,原生态的文化支撑着湘西目前最大的产业——“有生态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观、有独特风情可赏、有舒心情感可释”的生态旅游业。

  目前,全州各类文化企业近40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州委提出,把湘西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花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在脱贫攻坚战中建设“美丽湘西”。

  盛夏时节,走进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个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但见青山绿水之间,旅行漫游道平整蜿蜒,传统古民居错落有致,青青石板路阡陌纵横,千亩猕猴桃挂满枝头,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以前出了名的穷山沟,如今成了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全国精准脱贫典型,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全州林地面积占75.09%,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大州。湘西州以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为抓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3.35%增加到70.24%,生态效益总价值从996亿元增加到1146亿元,生态产业带动全州三分之二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精准脱贫”的金山银山。

  充分发挥全州各类林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载体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身、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了花垣十八洞、龙山惹巴拉、吉首隘口等20多个知名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退耕还林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湘西的大山青翠欲滴、河水清澈碧绿、人们走在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一个绿色、开放、美丽、幸福的新湘西,正在向世人诠释着她的矫健、她的风韵、她的豪迈。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留言评论】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