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茂镇樟木村庄规划
永茂镇樟木村庄规划
(2013-2020 )
永顺县永茂(镇)人民政府
永顺县城镇规划局
二O一四年二月
第一章 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永茂镇位于永顺县中心城区东南部。
樟木村整体地势四面环山,东部、南部高,西部、北部落府,中部低最低处与高处高差400m。
种植业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生猪为主。
樟木村全村土地面积1226.33h㎡,其中耕地50.2h㎡,占土地总面积的4.1%;林地18395h㎡,占土地总面积的93.39%;居民点用地9.13h㎡,占土地总面积的0.74%;未利用土地6.66h㎡,占土地总面积的0.54%,全村总户数275户,总人口1027人。
二、道路交通
樟木村对外交通主要是一条通向永茂镇道路,现状路面宽4.5m,长度为5.7km。
村内道路整体布局规整,但是道路围合成三角用地较多,不利于使用并且存在断头路,缺少环村路,局部地区道路需要打通,道路适量急待改善。主干路路面质量良好,但仍是砂石路。其余支路质量较差,需铺设沥青路面。主干路红线宽4.5m,长度为5.7㎞,面积25650㎡,次干路红线宽4.0m,长度2.0km,面积8000㎡。
三、社会经济条件
樟木村农业基础欠好,大田作物面积300亩,亩产800斤/h㎡,年总产值33.6万元/年,畜牧业生猪存栏数60头,年产值4.8万元/年。
近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呈平稳发展趋势,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占劳动力构成总人口的90.41%。第二产业、建筑业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但比例仍然很少,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构成总人口的2.67%。第三产业没有,2013年,人口劳动力合计457人。
四、村庄现状建设情况
1、人口规模
2013年末樟木村(土墙片区)现状总人口为1027人,共275户。非农业人口总共1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8‰人口机械增长率0.13%.
2、用地规模
樟木总面积为16.33h㎡,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8.00h㎡,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11.16m2/人。
(1)居住用地
村民住宅用地9.13hm2,占建设用地的62%,人均占地86m2/人。住宅主要为一层,多为木质房屋,总体建筑质量较好,立面整洁丰富。全村市政设施配套良好,人居环境质量较低,应进一步完善。
(2)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建筑总用地0.13m2,占建设用地的2.7%,人均用地1.26m2/人。其中:村委会位于村中心偏西方向,占地面积为2.0亩;门诊部一处,用地面积0.11亩。一些食杂店零散分布,均为个体经营。
(3)养殖用地
养殖用地面积20hm2,人均12.6m2/人。现状主要以个人家庭养殖为主。
(4)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58.17亩,占建设用地的26.78%,人均占地3667m2/人。 村内现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最宽为6m,村内道路为水泥路面和砂石路面。
现状用地统计表(樟木村)
序号 |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用地 面积 (m2) |
占建设 用地比例 (%) |
人 均 (m2/人) | |
大类 |
小类 | |||||
1 |
R |
居住用地 |
137 |
62 |
80 | |
R1 |
一类居住用地 |
137 |
62 |
80 | ||
2 |
C |
公共建筑用地 |
2.0 |
0.09 |
1.26 | |
C1 |
行政管理用地 |
0.06 |
0.05 |
0.64 | ||
C4 |
医疗保健用地 |
0.11 |
0.076 |
0.085 | ||
C5 |
商业金融业用地 |
0.0 |
0.0 |
0.0 | ||
3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58.17 |
26.78 |
36.67 | |
S1 |
道路用地 |
4.02 | ||||
建设用地 |
24.5 |
100 |
398.45 | |||
4 |
E |
其他用地 |
0.0 | |||
E3 |
养殖用地 |
20 |
8.1 |
12.60 | ||
E6 |
闲置地 |
20 | ||||
规划范围面积 |
50 |
注:2013年底现状樟木村总人口10158人。
3、基础设施
樟木村没有自来水设施,村内缺少垃圾收集设施,需增加垃圾收集点。
村内公共厕所较缺乏,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总体发展规划
一、规划原则
1、政策性原则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2、环境协调原则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该地区整体环境,实现新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建设目标,让农民享受基本上和城市相当的基础设施服务,消除当前农村社区存在的各种隐患。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要从整体考虑,进行强制性控制。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不搞重复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
3、节约资源原则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合理保护和利用本地资源,村庄建设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确定樟木村的发展目标与战略,突出发展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4、可持续生态原则
重点针对该村道路、绿化、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和改造,创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生态型村庄。坚持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变废为宝的各项措施,在规划中体现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
5、村民参与的原则
广泛调动农民参与和实行自主是村庄建设的基础,尊重农民意愿,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6、近、远期结合的原则
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近、远期规划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超前。提高近期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完整性,增强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建设的连贯性,通过统一规划、综合改造、配套建设、滚动实施。
7、因地制宜的原则
要充分保留合理的现状路网布局,避免一味追求道路的取宽取直,在拆迁量不大的条件下调整局部路段。避免大拆大建,保护文化遗产。在各项建设中,尽量就地取材,既节省运输费用,又体现地方特色。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4、《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
5、《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村〔2000〕36号)
6、《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7、《永顺县总体规划》(2012-2020)
三、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樟木村行政辖区,规划总面积1226.33m2。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2013~2015年;
远期规划:2015~2020年。
第三章 建设规划
一、职能定位
樟木村是生产、生活服务基地,主要是以畜牧养殖业和绿色无公害玉米、水稻种植为主的村庄。
二、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对樟木村人口规模预测拟采用综合分析法。
本次规划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镇人口发展的特点,依据村人口的历史统计数据,在采用传统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樟木村功能的强化,将进一步加快村庄人口的聚集进展。樟木村人口规模预测计算如下:
根据人口发展的态势,规划采用增长率法预测樟木村人口的变动,公式为:
Pn=Po(1+α+β)n,式中:Pn-规划期末人口数;Po-规划起始期人口基数;α-人口自然增长率;β-人口机械增长率;n-规划年限。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6—2013年分别为4.1‰、-0.1‰、4.1‰、6.1‰、3‰、6‰、3‰、4‰、1‰、0.9、0/9‰,人口自然增长平均在3.3‰,而且今后自然增长率可能平稳发展,据此分析确定:近期(2007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取3.3‰;远期(2011年-2020年)自然增长率取3‰人;人口机械增长率,近五年来平均在2.1‰左右。
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用地面积(m2) |
占建设用地比例(%) |
人均 (m2/人) | |
大类 |
小类 | |||||
1 |
R |
居住用地 |
8.50 |
49.04 |
82.80 | |
R1 |
一类居住用地 |
8.50 | ||||
2 |
C |
公共设施用地 |
0.91 |
5.25 |
8.86 | |
C1 |
行政管理用地 |
0.04 |
0.23 |
0.38 | ||
C2 |
教育机构用地 |
0.05 |
0.28 |
0.48 | ||
C3 |
文体科技用地 |
0.09 |
0.5 |
8.76 | ||
C4 |
医疗保健用地 |
0.03 |
0.17 |
0.29 | ||
C5 |
商业金融业用地 |
0.20 |
1.15 |
1.94 | ||
C6 |
集贸市场用地 |
0.13 |
0.25 |
1.26 | ||
3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3.00 |
17.31 |
29.23 | |
S1 |
道路用地 |
2.68 |
15.46 |
26.10 | ||
S2 |
广场用地 |
0.08 |
0.46 |
0.80 | ||
4 |
M |
生产设施用地 |
0.21 |
1.21 |
2.04 | |
M4 |
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
0.21 |
1.21 |
2.04 | ||
5 |
G |
绿化用地 |
0.6 |
3.46 |
5.84 | |
G1 |
公共绿地 |
0.06 |
0.35 |
0.58 | ||
G2 |
生产防护绿地 |
0.35 |
2.01 |
3.41 | ||
建设用地 |
17.33 |
100 |
168.82 | |||
6 |
E |
其他用地 |
3.56 |
20.54 |
34.68 | |
E3 |
养殖用地 |
0.98 |
5.65 |
9.54 | ||
E6 |
预留发展建设用地 |
2.57 |
14.82 |
25.03 | ||
规划范围面积 |
13.34 |
注:2020年底樟木村总人口1231人。
樟木村现状总人口为1027人,结合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人口集聚的重要影响,规划到近期2015年樟木村人口达到1056,远期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1072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412.90m2 。
2、用地规模
规划至2020年,樟木村村庄规划范围面积为13.34h㎡,预留建设用地面积2.57m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33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68.84m2;其中新建住宅按每户180m2/户,规划到2020年总户数为50户,居住用地8.50m2,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7.18%,人均住宅面积用地60.00m2。,庭院经济用地为1.33h㎡。
三、总体布局
1、用地选择
综合分析评价:规划根据樟木村的地理和经济基础,考虑到其未来各类产业的不同发展趋势,制定出最适合樟木村自身特征的用地空间结构,以提高规划的近远期结合效果及可持续性发展。
从现状特征及自然条件分析,樟木村整体用地布局已经形成一定模式,现状各项用地基本全面,部分用地有欠缺。
2、空间形态
从村庄现状布局来看,樟木村保留着主干道为轴线,支状道路放射结构,确定该村空间布局 “两轴两带、三片多点”的空间布局形态。
两轴:即贯穿整个村庄的东西向发展轴及通向中山坪两组的南北向发展轴。
两带:主要公路一侧的奢场发展带与于家和中山坪发展带。
三片:指按自然村寨分成的三个居住片区(即奢场片、于家片、中山坪片)。
多点:贯穿整个樟木村的公共绿化节点。
四、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
规划后村民居住用地面积8.5hm2,其中庭院经济面积为1.40亩,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93.55㎡/人,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2%。
本村居住形式保持着南方农村特有的木质瓦房结构并形成按自然分布的村寨结构形式。
2、公共设施用地
目前本村公共设施主要集中于村委会,商业设施规模均零星,没有形成商业氛围,缺少休闲娱乐用地。本次规划重点对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用地的进行合理布局调整,规划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活动广场,以沿街成片商业布局满足全体村民的生活需求,规划每户占地面积4.0hm2,人均用地面积2.64m2。
(1)行政管理用地:位于村中心,主要为村委会用地,并兼设有科技、办公空间及其它管理性建筑,规划占地面积1.0hm2。
(2)教育机构用地:村内无小学,学生主要到乡镇上学。根据需要在村内规划一处幼儿园用地,规划用地0.05亩。
(3)医疗保健用地:保留原有卫生医疗用地,扩大建筑面积即医疗服务设施。以满足村民的需要,划出部分用地用作防护绿地,规划后医疗保健用地0.20亩。
(4)商业金融用地:布置于村庄主干路两侧及通乡路与村内主干路交叉口处,主要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服务,规划商业金融用地0.30亩。
(5)文化娱乐用地:规划根据需要在村部楼旁边修建一处文化站、活动广场。
(6)集贸市场用地:位于通村公路一侧,规划用地面积0.8亩。
3、生产设施用地
规划樟木村通村公路入口东侧布置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占地面积3亩。
4、绿化用地
绿地规划采用规划与现状相结合的手法,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和商业服务中心,形成集中式的中心绿地,住宅组团内绿化组织主要通过插花式布置于宅前、路旁空闲地,这些构成绿地系统中的点元素;现状周围成片的树林加强了村庄周边绿化效果;沿村内主要道路与乡级路交叉口处布置入口景观绿化点,沿现状排水沟一侧布置防护绿化带。规划总面积5.0亩,人均用地面积3.11m2。
(1)公共绿地:主要是位于村委会周围的景观公共绿地。规划公共绿地面积1亩。
第四章 专项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村庄内部道路建设上应突出人行需求,改变片面的“求宽求直”的盲目做法,有效降低村庄道路的建设成本。
2、规划结构
规划道路结构以现状东西向、南北向主干道为路网主骨架,结合自然地形,采用环状路网结构。大部分支路与主干路呈支状放射关系。
3、道路规划布局
通往永茂镇道路是樟木村的对外交通要道,规划道路红线为8m,并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
樟木村采用混合式道路结构体系,并采用与《镇规划标准》中道路等级相适应,村内道路分三级布置:
通村路(标准为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8m,为村内通往土墙组的交通主要道路。
村内次要道路(标准为干路):道路红线6m;为村内通往各组交通主要道路和村内主要辐射状道路。
支路(标准为支路):道路红线4m;为村内支路。
村内巷路(标准为户间道):路面宽为1m。
二、给水工程规划
1、现状
樟木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基本是农户从山泉处自接和自来水相结合供给。还没有自来水饮水工程。
2、规划
①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预测
a.生活用水标准
村民生活用水人均用水标准:150 L /人·日。村内公共建筑用水量按村民生活用水量的20%计。
b.消防用水标准及水量
按同着火次数1次,15 L /秒消防流量,2小时消防延时计,消防总用水量108T/次。
c.生产用水量
生产用水量按0.45万m3/km2·日计算,则生产总用水量为0.48T/日。
用水量预测:按照以上标准测算,全村综合日用水量为110.01T/日;最高日用水量为120T/日。
2供水管网规划
规划该村供水管网布置为环形结合树枝状管网,以环为主,实现供水到户,防止因村民拉水、挑水等原因引起水质二次污染,造成安全用水隐患。更换老化的、破损严重的自来水管道,提高供水保证率。由于条件所限,生活、消防暂时共用一套系统。
3水源规划
1)饮用水水源
规划近期利用樟木村原有供水水源,远期与灌溉农田水井共同为樟木村供水,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独立检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自然村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要配备标示牌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即在水井周围30m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农田,不得使用持久性或剧毒性农药,不得有渗水厕所、渗水坑、垃圾堆等污染源。
2)消防水源
规划结合水源地,并根据消防服务半径150m范围,设置6处消防取水点。
三、供电工程规划
1、供电现状
樟木村现有民用变电器3台;变压器总容量30KVA。
2、用电负荷预测
用电负荷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进行预测,其中单位居住建筑用电15w/m2,单位公共建筑用电20w/m2。人均用电指标910kwh人·年,规划总负荷为353.4kw,总用电量为56.33万kwh/a。由于变压器和线路都运行多年而年久失修,全部老化,需要进行改造。
3、电网规划
规划供电仍采用环状、支状相结合的供电系统。规划进行电网改造,仍采用架空电力线敷设。
四、通信工程规划
1、邮政
樟木村设邮政代办点1个,承担报刊杂志、书信往来等邮政业务。
2、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
规划普及樟木村闭路广播电视网和电脑宽带网络,与架空电力线干合杆铺设。
五、环卫工程规划
现状环境卫生设施缺乏,村内缺少垃圾收集点和垃圾转运站,公厕数量不足,并且卫生条件较差。为了建设卫生村镇,必须配置相应足够的环卫设施。
1、垃圾量
根据人口规模预测垃圾产量,规划人均指标为1.2kg/人·天,垃圾量为1.58T/天。
2、垃圾收集方式
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以垃圾箱定点烧毁为主,沿各主要居民点两旁和路口设置废物箱,废物箱服务半径约为70m,共设废物箱17处。
3、垃圾处理规划
按照垃圾分类处理原则,在充分实施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产业化指导思想下,规划集中到规划垃圾站后结合沼气设施及卫生填埋方法处理。垃圾填埋场应远离水源地,并处于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并且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4、公共厕所规划
根据村庄发展和合理服务半径的要求,在村内新建3处公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对现有旱厕进行改造,具体方式为设置防渗单格化粪池,溢出的污水排入混和排水沟。
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规划实现全村闭路电视系统网络化。
2、规划建设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布置足够的硬地铺装供人们活动,同时也布置不少于25%的绿地,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3、结合广场,建成文化活动站,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4、规划提高村庄整体医疗水平,在主干路旁新建卫生医疗中心,确保医疗保健、免疫、防疫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5、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收集点。
第五章 近期建设规划
一、规划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合理安排居民生产和生活空间,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加速经济发展。为樟木村的发展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规划期限
2013年—2020年
三、人口规模
1、人口规模:近期规划人口樟木村为595人。
2、用地规模:近期建设规划将主要以现状用地调整为主,新增10户住宅用地。规划至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55.78m2,人均占地面积63.07m2。
四、规划重点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及绿色农业为主产业和交通运输业。
2、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协调整体风格,提高局部住宅质量。
3、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根据规定服务半径布置垃圾箱。
4、加强电力网络改造及电信设施的维护及建设。
5、修建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和村级商业服务中心。
6、修建白色路面,从村北进村路标开始至小寒、余家路约3000m,从村部楼中心路至李家、三星大坝路约2500m,共计5500.两边修建硬质边沟,安装路灯,道路两侧绿化。
7、村部楼旁边新开发用地建设一所文化站,建设占地300平米,篮球场一个。
五、近期规划项目
1、住宅建设
对樟木村现有可改造建筑进行改造和完善,建议采用红瓦白墙进行改造建设。对主要道路两侧地段住宅进行重点整治,对村内道路、庭院进行绿化建设,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近期改造建筑面积为5110m2。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新建村民文化娱乐广场、在村部楼建设一所文化站等附属服务设施及较大规模的卫生服务设施。
规划公共建筑用地面积400m2。
3、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近期新修村庄内两条主要干道,道路总长度为3600m。一条从村道花桥处开始至余家、小寒方向约2500m,一条从板桥、石拱桥至至李家组、三星1100m。本着路网合理布局的原则,新建环村路和部分支路。讲主要道路升级改造铺为沥青路面,道路红线8m。对巷路进行相互打通及砂石化路面建设。并对村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建设。
4、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重点进行供水、电力、环卫等设施的建设。
供水方面:近期对地下管线进行改造、清理。
电力方面:对木质线杆进行统一更换,对损坏的电力设施进行维修。
环卫方面:对现状室外厕所进行统一改造,并新增公厕1处,其中村部楼一处。在村内布置垃圾箱,在村西侧入口处布置垃圾转运一处。
5、投资估算
本投资估算为全村公用设施投资估算,包括给水、电力、电信、道路、绿化等项目。
1、投资230万元修1500米主公路(包括各主公路的边坡保坎)及5200米通组水泥路面。
2、投资20万元修建村民文化站。
3、老房子5110平米改造,需投资30万元;
4、投资280万元进行整个樟木村的电网改造;
5、投资5万元美化、绿化、净化村主干路两侧、公共绿地四周和村民庭院绿化。
6、投资80万元用于樟木村自来水改造。
规划项目总投资:645万元。
第六章 环境整治规划
一、建筑整治
1、现状分析
樟木村现状房屋大部分为木房,以一层房为主,建筑外观较旧,立面样式单一,整体布局较零乱,结构样式单一。
2、住宅整治规划
规划本着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改造,开辟出居住空间及绿地。同时改建和增加一部分公共建筑,利用一些原有建筑,通过最简单、最经济的手法,为村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公共建筑风格形式要多样,色彩宜丰富,将现有的木改建成砖房,屋面改造成红色彩瓦,墙面改造成用淡黄色涂料,做立面改造,通过房屋的高低错落,屋顶的局部变化使建筑轮廓趋向丰富、生动多变。
二、道路整治
1、现状分析
樟木村现状道路情况如下:主干路一段未拉通(奢场至老柱组)及其它道路均为砂石路面,道路绿化设施不足,缺少景观,断头路较多,路网密度较均匀,缺少环村路,道路等级不明确。
2、道路整治规划
规划尽最大可能保留道路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不合理道路进行疏通改造,同时拓宽现有道路宽度,实现路面水泥化,丰富道路两侧绿化,通过最简单直接的手法,为村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便利的交通系统,服务于生产生活。
主要道路功能上以交通为主,以植物绿化景观为辅,与两侧沿街建筑风格和用地性质相呼应,采用“分段式”景观布局。总体上形成建筑、绿化,道路相融合的韵律景观,道路绿化率达到30%以上。
三、给水设施整治
1、现状分析
樟木村现状生产、生活用水均采用引山泉水和自来水相结合的供水方式,饮用水达标率100%。
2、给水设施整治规划
规划铺设给水管网,完善给水系统,增加给水设施,定期清理蓄水池,定期定时检测饮用水水质,水量。并在村内增加若干个室内消防水源,满足保证灭火用水量,达到消防目的。规划目的是使整个樟木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达到平衡和协调。
四、环境卫生整治
1、现状环境卫生分析
樟木村村内缺少垃圾收集设施,导致垃圾随意堆放现象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严重。家禽散养现象很普遍,家禽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排水边沟内垃圾存放问题严重。
2、环境卫生整治
在该村设置垃圾收集点17个,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将居民的生活垃圾、牲畜粪便、农业生产所生产的季节性垃圾处理加以利用。规划到2020年新增公厕2处。
第七章 实施措施与建议
1、根据《永顺县“十二五”规划》精神,本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村镇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农村健康发展的七项原则。
2、同时应对村内现有在建项目进行清理,近期应以完成现有在建项目为主,开发一块地就要建好一块地,树一块丰碑,避免资金不足而导致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3、在村庄规划指导下,编制相应的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和专项工程规划,以更好地指导近期建设。
4、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近、中、远期实施规划结合。近期安排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为今后的改造提供资金的支持和保障,中远期安排一些公共设施及服务设施,以创造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使得新村建设与城市的各项事业融为一体。
5、城乡规划立法工作,各项规划一经制定,就应经区建设局及规划局通过成为专门的规章制度,任何部门不得任意改动。
6、加强城乡规划的法制宣传、检查和落实工作,严格执行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避免有法不依、有规划不执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7、建立可靠的组织保障,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职能,由规划局牵头,相关局委办负责领导为主要成员,同时聘请规划专家作为顾问,并有村民代表参加,发挥集体领导的优势共同管理和监督村庄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