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人民政府-“转”出脱贫致富路 “移”出幸福新天地 ——州人社局推进转移就业落实精准脱贫

“转”出脱贫致富路 “移”出幸福新天地 ——州人社局推进转移就业落实精准脱贫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27 20:18:52 字体大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对老乡来说,有事干,自然有钱赚,有收入,就能脱贫致富。目前,我州每年约70万农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达210亿元,是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成为农村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路径。帮助农民工有序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也成为湘西州加快脱贫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春节期间,一场“春风行动”吹遍了湘西州。全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了近80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不仅在各县市区主会场开展大型联动招聘会,还走进了各乡镇墟场。截至2月19日,已开展招聘会20场,近1.2万农民工与招聘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可以说,这是1月15日我州召开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誓师大会以来,全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之一“转移就业脱贫工程”取得的首战告捷。

作为“转移就业脱贫工程”牵头部门,州人社部门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为工作目标,以做实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开展技能培训、对接劳务市场、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推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奠一基,做实资源信息

了解农民就业的能力与需求,是有序有效转移就业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就业者的基础。

春节期间,全州人社部门利用农民工返乡过节机会,深入开展了一次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大收集。针对外出务工者的就业情况、薪资水平和就业意愿等,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更新与完善。

各县市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在各乡镇工作人员的积极协合下,加班加点,深入农户,做到基本信息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进一步摸清了已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具体情况,和未转移就业人员对技能培训、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下一步组织转移就业助推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村入户同时,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宣传优惠政策同时,也了解农民工建议与需求。

春节前后,州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耀华,副局长贾非先后到保靖县葫芦镇、花垣县边城镇、吉首市马颈坳镇、泸溪县武溪镇,召开农民工服务座谈会,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外出务工者就业需求、愿望和返乡创业存在的困难等。

今年,州人社部门把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思路,实施全州基层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力争今年底实现全州所有乡镇基层服务平台全覆盖。

教一手,开展技能培训

今年春节,26岁的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村民杨杰多作为代表,参加了县里的创业成功人士及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在广州黄埔文冲造船厂工作,月薪5000元的他笑着说:“多亏参加了县人社局的技能培训,我现在也是蓝领阶层了”。

以前,杨杰多一直跟朋友在浙江打零工,收入低也不稳定。2015年春节回家,看到县人社部门免费培训的信息,春节一过,他就报名参加了电焊工培训班。培训免费还包伙食,培训完后,杨杰多又被推荐到该县在珠三角的劳务基地广州黄埔文冲造船厂从事电焊工作,月薪达5000元。

这次培训,杨杰多不仅掌握了新技能,还实实在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务工收入。

2015年,全州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精准脱贫的需要,突出“精准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共5万多名农村就业者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并依托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摸清培训对象,对技能培训实行合理匹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通过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办到自然村寨、产业特色村、扶贫村等,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技能。突出培训需求的“精准”性,根据市场需求、农村产业实际和扶贫工作需要,开展土家织锦、苗绣、稻田养鱼、农机维修等有实用性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按照计划,2016年至2019年,州人社部门将根据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具体需求,组织10万贫困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其中,每年组织就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组织创业培训5000人。

搭一桥,对接劳务基地

春节刚过,10名州人社系统工作人员便作好与家人分别的准备,要离开湘西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将分别前往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与长沙,建立湘西自治州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

这个服务中心,肩负着重要职能。一是与当地甚至辐射周边经济区域的人社部门、大型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二是收集所在地域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及时向全州各贫困乡镇发布;三是在当地建立湘西州外出劳动者协会,收集湘西籍务工者资料信息,帮助开展相关劳动维权服务,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市民化转变。

这个服务中心,将成为湘西劳动者与劳务市场的纽带与桥梁,也成为湘西籍外出务工者在他乡的“娘家”。

这,其实是州人社部门坚持多年发展劳务基地,为外出务工者搭建桥梁的又一个创新之举。而多年来,全州人社部门一直积极与各地人社部门、重点企业合作,建设劳务基地,引导农民工实现有序转移就业,并取得显著效果。

2月15日,州人社局与福州、厦门、昆山市人社部门、企业代表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分别成为我州人社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第52、53、54处劳务基地。

截至目前,全州人社部门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4个劳务基地,每年为劳务基地推荐与输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如2004年开始与之建立长期劳务合作的长沙市人社局,每年至少为我州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

按照计划,今年之内,劳务基地将增加到100个,并结合新建在5个重点城市的服务中心,开展对接劳务市场工作,更好地服务劳动者,推进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

扶一把,加大创业扶持

33岁的凤凰县廖家桥镇樱桃坳村村民周祖辉,刚获得全县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不仅有10万元奖金,还得到县农村商业银行近千万元的信贷支持。

以土家擂茶、蜂蜜柚子茶等为主打产品的周祖辉,从县人社部门扶持的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和30平方米门店起步,如今发展为3家分公司、10家直营店、6家加盟店,正式员工近50人,还带动家乡村民一起开发柚子种植基地。

这是一条典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之路。

为了引导更多有技术、有资本、会经营、懂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州人社部门从项目、资金、平台等多方面着手,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精准帮扶”。

首先是建立了创业项目库,帮助有能力、有意愿创业的返乡农村工挑选合适的创业项目,并组建了500余人的创业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根据创业项目提供教育培训、项目评审、创业辅导、法律维权、政策咨询等服务。

其次,从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与帮扶。2015年,全州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8亿元。今年起,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也从原来的5万元全面提升为10万元。

同时,针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如2015年开展的“千人电商培训计划”,为2000余名农村青年进行了电商知识技能培训,并依托湘西盘古电子商务公司在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平台搭建的湘西特色馆,为农村电商创业青年提供销售渠道、销售平台等扶持。

按照计划,2016年至2019年,全州人社部门将开展农村创业扶持“十百千”计划。即扶持每个县市打造1个创业示范乡镇,建立10个专业合作社或民营企业,扶持100个创业示范户,带动100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建一园,创业带动就业

“转移就业是湘西州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实现劳动力的就近就地就业,是湘西州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石耀华说,“当前阶段的转移就业,让农民有现金收入,能开拓眼界,还能学习技术。但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才能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光棍村等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了湘西州长远科学发展,也为了引导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州人社局以推动全民创新创业为抓手,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按照全州创新创业“73”推进计划,以“两型引领、三量齐升、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定位清晰”为总要求,在全州加快建设总面积达12000余平方米的共9个创新创业园。通过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吸纳就业30万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

根据“转移就业脱贫工程”计划,2016年至2019年,我州每年通过转移就业脱贫2.5万人,4年累计实现转移就业脱贫10万人,使全州转移就业总量达到80万人。

今年以来,结合全州精准脱贫战役的各项安排与部署,全州人社部门认真贯彻“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是落实“转移就业脱贫工程”作为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最紧要的工作任务,制定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为了湘西百姓的脱贫致富,为了湘西人民的幸福明天,全州人社部门已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全力以付地投入这场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