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人民政府-永顺县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永顺县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22 10:24:08 字体大小:

 

永顺县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永顺县农业局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我县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成就和经验基础上,编制《永顺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扎实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1118.62亿元增长到25.87亿元,增长38.9%;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113407元增长到5579元,增长63.8%

一是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初具规模。十二五时期,我县坚持把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产业规模得到逐步壮大。常年粮食作物播种65万亩,产量20万吨以上,粮食作物生产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州第一位,自2011年起连续五年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已发展优质柑橘15.8万亩,形成了以猛洞河、酉水河沿岸为主的柑橘产业带;开发种植猕猴桃8.3万亩,建成南方最大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6万亩、优质烤烟基地7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1万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开发格局。

二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稳步发展。近年来,永顺县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粮油、烤烟、蔬菜、水果、茶叶、畜牧等产业,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178家,拥有成员1.37万人,联结基地26万亩,入社股金达1.15亿元,拥有注册商标7个,产品产地认证3家,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全县已发展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建立订单生产基地2.2万亩,年实现销售产值1.5亿元以上。重点培育扶持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39户、50亩以上特色产业大户382户,组建家庭农场4个,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组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队伍6个、农机专业服务队30个,农机化综合水平达52.3%,高于全州11.1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县建成全省首个玉米原原种繁育基地,选育出福单2福单3等玉米良种4个,玉米制种产业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享有很高声誉;在松柏、砂坝、芙蓉等地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猕猴桃、柑橘等特色产业园4个;年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70万亩次、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15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柑橘品改低改、测土配方施肥等13项新型农业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及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

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及推广补助建设项目,新建乡镇农技服务站19个、改造11个,配备了必要的检验检测、技术培训和综合服务等设施设备,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组建粮油、植保、经作等专业技术专家组4个,遴选科技指导员85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发展科技示范户1000户,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建立了永顺农业信息网“12316”农技服务热线,手机短信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组建了县农业执法机构,不断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有效维护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制(修)订柑桔、猕猴桃、茶叶等农业地方标准5个,在芙蓉、长官、勺哈等乡镇建设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万亩,为全国农业标准化(柑橘)示范县;在松柏、颗砂、石堤、毛坝等乡镇建设高档优质稻、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万亩;在灵溪、吊井、芙蓉等乡镇建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500亩;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全县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2万亩,完成39.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溪洲莓茶被认定为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富硒猕猴桃、永农生态香米荣获了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金奖产品称号,农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保障功能降低。永顺县农村多为岩溶干旱区、移民库区、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均旱涝保收农田仅0.3亩,加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保障功能大大降低,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也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面临威胁。我县由于地形结构复杂,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匀,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十二五期间,我县遭受了2次干旱、1次洪涝和1次冰冻灾害天气的影响,造成农业因灾损失1.6亿元,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是劳力资源不足,现代农业缺乏支撑。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29.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16.4万人,占总劳力的56.4%。在家务农中青壮年劳力只有5.9万人,仅占务农劳力的20.2%,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四是产业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县特色产业发展仍处于低效益阶段,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品牌不响亮,猕猴桃、柑橘等大宗农产品仍以鲜果销售为主,加工率不到5%。加上受品种老化、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户自主开发积极性偏低,产业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是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水平不高。目前,永顺县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虽有178,但合作社成员仅占农业户的11.7%,大部分农民仍游离在农业组织之外,且多数合作社是有名无实,管理欠规范,对产业发展贡献有限。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畅,全县30亩以上的产业种植大户虽有521户,但其中100亩以上的仅26户,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六是农业投入不足,现代农业缺乏保障。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红色革命老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政府财力有限,对现代农业建设资金投入相对力度不足。同时由于涉农项目资金涉及多个部门,条块分割严重,资金使用分散,缺乏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同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一)有利条件

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猕猴桃、蔬菜、烤烟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发展,品牌优势逐步凸显,为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好的基础。三是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后劲。四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五是随着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新的活力,将为新一轮科技推广应用奠定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农业面源污染短期内难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改善,对于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将呈刚性减少,水资源也面临季节性、阶段性缺乏,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二是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三五,我国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将会有更多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市民化,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懂技术、会管理、有头脑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是谁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也进入了偏低周期的阶段。在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产量条件下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四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民滥用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自贸区的扩大,外来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更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基本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力推进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装备现代化进程。围绕品牌生态特色现代精品五个目标,按照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一轴、五综、四带、两区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空间格局,不断构建两主多元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全县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公共服务职能和组织、宣传、发动、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形成广泛参与合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科技支撑原则。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推进产业链与技术链紧密融合,整体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三是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以奖代补(投)机制等,激发经营主体内在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统筹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分类指导,稳健推进。

(三)发展目标

立足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以打造山地生态粮仓山地精品农业为目标,围绕一轴、五综、四带、两区空间布局,加快实施50万亩现代生态特色农业。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万元以上,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四、产业建设重点

遵循区域发展态势,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实践,明确全县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主题定位,遵循两主多元产业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一)粮食产业

在发展方向上,突出优质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到202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稻达到25万亩左右;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综三片,一综即打造以松柏镇为核心的精品稻米产业综合体,建设5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片,即把松柏镇、塔卧镇打造成为高端优质精品米的辐射带动核心,形成以松柏、高坪、芙蓉、石堤等乡镇为主的东南部高档优质稻优势产业区,万坪、塔卧、砂坝、车坪等乡镇为主的东北部中高档优质稻优势产业区,以颗砂、吊井、灵溪、勺哈、两岔等乡镇为主的中档优质稻及玉米制种优势产业区;在技术措施上,抓好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将优势片区打造与高产创建紧密结合,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打造山地生态粮仓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扶持百亩以上种植大户和扶持成立水稻专业合作大社,推广探索全程机械化设备与模式;实现优质稻产业生产标准化,扶持2-3家加工企业,做大1-2个现有的优质米品牌。

(二)猕猴桃产业

在发展方向上,突出精品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到十三五末,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左右,年总产量15万吨以上;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综一带两片一综即打造以高坪乡为核心的精品猕猴桃产业综合体,建设3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一带即沿张罗公路沿线两侧芙蓉、松柏、石堤、青坪四个乡镇打造精品猕猴桃休闲观光产业带,新扩猕猴桃5万亩;两片即在张罗公路沿线打造全县猕猴桃率先发展优势区,以灵溪镇、塔卧镇等中北部乡镇作为全县猕猴桃辐射带动潜力区,形成梯度发展格局。在技术措施上,重点突出猕猴桃优良品种引进与研发,建设全县猕猴桃研发与品种展示园区;建设一批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园,改善猕猴桃种植的物质装备条件;在五大优势乡镇建设5-8个以猕猴桃产后初加工为主要功能的猕猴桃产地服务中心;引入龙头企业强化猕猴桃的品牌运营。

(三)柑橘产业

在发展方向上,突出良种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到十三五末,全县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年产量保持在20万吨以上,优质品种种植率占85%以上;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综、一带、三片;一综即打造以芙蓉镇为中心的柑橘产业综合体,建设3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一带即打造以沿焦柳铁路两侧的芙蓉、长官、回龙、永茂精品柑橘优势产业带;三片即形成以塔卧、车坪、砂坝、颗砂等乡镇为主的北部优质蜜柚优势区;以灵溪、勺哈、首车、颗砂等乡镇为主的西南部优质脐橙优势区,以芙蓉、长官、回龙等乡镇为主的东南部精品柑优势区。在技术措施上,重点实施柑橘品改低改,改变果园老化、品质降低、产品滞销的问题。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引进桔、橙、柚新品种,通过高接换种,解决品种混杂、退化的问题;加强肥水配套、花果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管理,提高果品品质和效益。

(四)茶叶产业

发展方向上,突出良种化、基地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到十三五末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其中新扩茶叶面积3万亩(绿茶2万亩、莓茶1万亩);在空间布局上,打造“一综一带两片”;一综即打造以塔卧镇为核心的茶产业综合体,建设2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一带”即打造以省道230两侧的颗砂、塔卧、砂坝等乡镇为主的精品绿茶优势产业带;“两片”即形成以大坝、塔卧、砂坝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绿茶优势片区、以润雅、万坪、毛坝等乡镇为主的莓茶优势片区。在技术措施上,重点进行老茶园改造、引进优质茶叶新品种、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茶叶标准化栽培技术和茶园机械化的应用、茶叶新产品的研发等,制定有机茶叶生产标准并积极申报有机茶叶生产基地,扶持和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和品牌。

(五)蔬菜产业

在发展方向上,突出良种化、基地化、品牌化和精深化,到十三五末全县蔬菜种植面稳定在18万亩,抓好5万亩的延反季蔬菜,10万亩的顺季蔬菜,3万亩的城镇郊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在空间布局上,重点打造高山反季节绿色蔬菜片区: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地区,包括松柏镇、万坪镇、高坪乡、羊峰山、灵溪镇;城郊设施蔬菜片区主要分布在灵溪镇、芙蓉镇、石堤镇、塔卧镇、万坪镇等人口规模较大的镇周边地区;绿色优质商品蔬菜基地片区,包括农地面积相对较富裕的石堤镇、塔卧镇、砂坝镇、万坪镇区大棚设施蔬菜。在技术措施上,重点抓好无公害反季商品蔬菜生产、加工,逐步实现生产规模化,订单化、专业化、区域化,品种优质化,设施标准化。

五、重大工程建设

(一)山地生态粮仓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在松柏、高坪、颗砂等全县优质稻谷主产区,结合高产创建和高标准农田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良种、农业机械、农田水利、产后烘干仓储等建设,将其打造成武陵山地区重要的优质稻谷生产供应基地。一是优质粮食育种基地建设,在松柏、颗砂、吊井、灵溪建设高档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在石堤镇建设玉米新品种繁育基地;在羊峰山农场、松柏镇、石堤镇、灵溪镇建设脱毒马铃薯原良种繁殖基地。二是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5处产后烘干与仓储中心建设;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优质稻专用配方肥生产供应社会化服务、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合作组织;扶持1—2个优质米加工企业,引进集加工、精选、抛光、色选、计量、真空包装一体化的现代化优质米加工生产线;五是水稻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基地建设。建设5—10处无公害生态种养基地,推广灯光杀虫、稻鸭共育、鱼稻共生等生态模式;六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二)山地特色精品农业核心展示轴建设工程。把张罗公路沿线建设成为山地特色精品农业核心展示轴,逐步打造成为全县山地生态特色农业的先行先试区、湘西经济带山地农业现代化的率先区。沿线重点建设十二大特色精品农业园区,其中包括:七大精品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高坪乡2个、石堤镇2个、松柏镇2个、芙蓉镇1个;两大优质稻综合产业园,松柏1个、石堤镇1个;两大精品柑橘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芙蓉镇2个;一大精品莓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位于润雅乡。

(三)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综合体建设工程。结合小城镇建设,将产业链、价值链、合作链的发展理念落实到与山地农业相契合的空间上面,增强山地农业区域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打造猕猴桃、稻谷、柑橘、蔬菜、茶叶五大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综合体,抓好5个规模适度的产地批发示范市场、10—15个产地服务示范中心、5—10万亩规模化示范基地、3—5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园区、10—1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并在基地和新农村配套建设好观光休闲等设施。

(四)山地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一轴、五综、四带、两区”的布局,重点围绕“四带”建设,打造一批猕猴桃、柑橘、茶叶、蔬菜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带。主要对现有园区品种、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25万亩,其中猕猴桃改造7万亩、柑桔改造12万亩、茶叶改造2万亩、蔬菜改造4万亩。推进现代化标准示范园区建设,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建设标准园面积10万亩,其中新建猕猴桃标准园5万亩、蜜柚标准园1万亩、茶叶标准园2万亩、蔬菜标准园2万亩。

(五)山地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围绕猕猴桃、柑橘、茶叶等重要特色农产品优势生产区域,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效益。重点建设1个农产品产地物流中心、5—10处规模适度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30处产地服务中心、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10—15个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示范中心;重点打造全国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国际猕猴桃科技交流与会展等活动,搞好农产品品牌创建与推介。

(六)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工程。重点围绕良种研发建设山地特色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围绕科技成果应用,建设三大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基地。重点推进全县特色农产品育种能力提升建设,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以及精品特色农业领域,着力强化育种研发与应用能力,增强优质稻、猕猴桃、柑橘和茶等领域良种繁育能力,重点建设5—10新品种转化与示范基地;生物农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优质良种、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等产品和技术的集中应用与展示区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改善建设,对现有推广机构进行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媒体教学设备等条件的改善,配备科技直通服务车,加强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

(七)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以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为扶持对象,在全县每乡镇扶持5—10个适度规模经营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种养综合养分平衡利用建设项目,围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种养循环农业,根据区域粪污处理和环境消纳能力,以实现区域种养间综合养分平衡为指导,以村域或地貌为边界在全县划定种养循环的基本区域单元,在区域单元内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高效、经济、适用的养殖废弃物全过程处理利用,实现粪便排放与区域农业作物营养需求、土地消纳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内种养之间综合养分平衡利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业产业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办法的方式,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力量。

(二)加大资金投入。结合十三五农业规划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一是增加财政预算安排,使财政支农投入总量明显增加,增幅明显提升,比例明显提高,发挥政府在支持现代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鼓励创新财政支农奖金整合使用模式,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向发展轴、综合体、优势带等区域倾斜;二是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采取以奖代补、奖励、贷款贴息、抵押担保、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的功能,增加信贷投入。三是积极参加、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大型知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三)完善优惠政策。制定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招商引资目录、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鼓励村集体、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方式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企业,对投资山地精品农业加工、流通、生态旅游等领域需要征用土地的,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依法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对农村四荒地进行租赁、承包或拍卖,依法为开发业主办理经营权证或给予经营许可,适当放宽经营期限。对鼓励类产业,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等方面实施税收优惠和补助;对于符合精致农业园区标准的园区建设,在符合专项资金使用政策的前提下,对龙头企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并对投资新建精深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贷款贴息。

(四)狠抓工作落实。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身“三农”建设的积极性。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永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